產業訊息
IBMI
  兩岸要擠身國際市場 張念慈:新藥研發 還要再努力

[工商時報/撰文 OPTIMER董事長 張念慈 ] 2011/04/11 

 

據統計,全球醫藥市場目前約8,000億美元,年成長率約5%,前3大消費市場仍以北美、歐洲和日本為主,而以區塊來看,北美的市占率40%,但成長率已下降至3%左右,而歐盟市場市占率約35%,年成長率5%,而正在起飛的新興市場,醫藥消費約占13%,每年的成長率卻高達15%,在預計未來5∼10年內新興市場將迎頭趕上,躋身前3大消費市場下,也推波國際藥廠的前進靠攏。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小分子藥專利的陸續到期,在2014年將達到高峰,創造了學名藥廠的商機,也讓國際藥廠備受壓力,因此,發展分子的生技製藥已成市場的主流趨勢。

不過,在創新藥的門檻愈來愈高,成功的機率也愈來愈低下,也帶給藥廠無比的壓力,在1987年以前,發展一個新藥平均(含失敗率)約2,300萬美元,但在2009年以後,研發一個新藥平均要投入1.15億美元,這10年內,新藥的成功率亦是快速下降。

在1998年以前,新藥進入二期A的臨床時,其成長率近50%,但在2006年以後,成功率不到30%,在1998年以前,研發一個新藥投入的時間約7.7年,2006年以後,其研發臨床時間則拉長至11年。

在新藥研發的時間拉長,風險又高,花費也大舉成長下,導致大藥廠對新藥研發的動作有趨緩現象,在2006年以前,大藥廠投入研發約占11%,但這之後,藥廠願意投入的精力已萎縮至2%,也造成創投基金「嚴選」標的現象。

過去藥廠在新藥發展進入臨床二期A時,大概就可以創投基金投入,也可授權給國際大藥廠,以較快速的時間得到回饋,但現在如果不是到臨床三期或很確定有機會上市,國際投資機構和藥廠是不會輕易出手的。

因此,中、小型藥廠要發展新藥,大概要靠政府支持,或與大企業財團合作。在跨國藥廠已不願意投入太多的資金進行新藥研發,而將研發外包改採比較成熟時再透過收購或授權方式,甚至只進行通路銷售的合作下,其實,也創造了不少小藥廠的利基。

不過,如何扎實新藥研發技術,透過專利布局的策略,創造生醫公司極大化的價值,則是很大的關鍵。

就歐美等國家的醫藥產業法令規定,專利期限最長是20年,如果是在一個新藥研發的題目發現後,就去申請專利,那麼未來可享受新藥上市的專利蜜月期將大幅縮短,降低經濟效益。

另外,小藥廠鑑於資金不足和風險意識的考慮,大部分的公司都很想在一、二期臨床就授權,但隨著風險意識的抬頭,現在藥廠或創投機構投資,都會選擇絕對性的安全,他們願意在三期臨床後以至少高於二期5∼10倍的價差取得授權,也不願意在二期時就大膽投資,因此,生醫業者應該要有完成三期臨床的堅定信念。

去年底兩岸簽署醫藥合作協定,以中國龐大醫藥消費的潛在市場,台灣則有取得國際認證的概念,藥廠亦都朝向符合國際規格的標準,雙方的合作是有加分的效果。但要躋身國際舞台,兩岸在新藥研發上創新力不足,目前又沒有一個成功上市的新藥案例,是無法被歐美國家認可的,因此,要打開國際市場的知名度,被認可是國際級的藥廠,兩岸的藥廠就必須先有一個成功的新藥上市,這點還要再努力。

 

 
[資料來源:WiseEnterprise]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