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別讓國際醫療專區成為營利化幫兇
[台灣新生報   ] 2011/04/21

近日政府大力推動「國際醫療專區」,並選定桃園青埔地區作為專區預定地,期盼透過法令鬆綁,打開醫療觀光市場。這項業務在新科政委朱敬一博士上台之後,更是快馬加鞭,引發了來自民間、醫界與衛生政策領域不小的爭議。這項攸關台灣未來衛生醫療方向的「振興產業」方案,若不展開更細緻的評估,以及社會大眾的爭辯而草率上路,將很可能帶來覆水難收的長久衝擊。

國際醫療專區的推動,正當化了醫療的營利趨勢。這個構想的基本假設是,醫療是一項可以營利的產業,民間可以像投資工廠或飯店一樣,透過優勢醫療技術,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招徠來自全球的醫療消費者。先不論這個專區的推動能否成功地「振興經濟」,此舉由政府帶頭的「醫療轉向」,將讓原本已經日趨商業傾向的台灣醫療體系更加難以扭轉。

或許我們應該去問的根本問題是:醫療該被視為一項營利的產業嗎?醫療服務在過去被視為一項社會財,國家透過公共資源進行許多醫療相關的教育與研究工作的進行,並且透過國家行政力量,維持一定水準的醫療品質與服務輸送。每年衛生署、教育部、國科會無不投以相當的資源在衛生醫療領域的維繫,保障醫學人才的培育、醫藥生技的研發,以及醫療服務體系的提供。從這個角度來看,醫療本身具有高度的公共性,是整體社會安全體系重要的一環。遺憾的是,醫療有逐漸商業化的傾向,也為我們的公共醫療體系帶來了嚴峻的威脅。國家在醫療服務的提供上不斷地縮手,公共醫療體系愈來愈萎縮,連衛生署管轄的署立醫院都開始面臨自負盈虧的營運壓力,變得公私立醫院的面貌難以區別。雖然全民健保開辦之後,提供了民眾就醫的可近性,然而它只在某個程度解決了民眾醫療財務負擔問題,卻未針對醫療服務輸送與組織的方式進行重整。

台灣的醫療院所基本上是在一個高度競爭的開放市場中維持它的生存,就如同資本主義中的企業體,唯有透過不斷地壓低成本,以及創造新的利基才能維持它的營運。因此,醫療院所不斷地擴充、整併,透過資本的集中,來擴大其經濟規模,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低價優勢;或者積極創造就醫需求,開闢更多的自費項目增加營收。放任市場的結果,讓醫院愈來愈大型化,造成了基層醫療的萎縮,也形成醫療費用不斷上漲的威脅。

另一方面,在醫院愈來愈像商業機器之後,醫療從業人員被大型的醫療機器收納成為大企業底下的勞動者,勞動條件也愈來愈惡劣:薪資不斷地被壓低,工作負荷愈來愈高,工作內容也趨於去技術性,派遣與短期約聘的工作契約愈來愈多。這種狀況在醫療人員不適用勞基法的情況下更形雪上加霜,過勞狀況非常普遍,卻缺乏合理的勞資協商管道,形成醫療品質隱性的殺手。

可以預見的是,國際醫療專區的設立,將更進一步深化這些趨勢。政府帶頭合理化了醫療的營利屬性,就算以「專區」來區隔與全民健保所提供的醫療服務,也無法阻擋利字當頭的醫療院所,對於現有醫事人力、資源配置的重新調整。當醫療的公共性被逐漸地抹殺,醫療商業化的趨勢逐步加深,非但不能提升台灣醫療服務的水準,這將會是全民健保的財務危機,與醫療人員的勞動環境莫大的威脅。

[資料來源:WiseEnterprise]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