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發展 綠能生醫系統軟體 蔡清彥、徐爵民:人才斷流與預算短缺是兩大危機!

[工商時報 記者 王志煌] 2011/06/27

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多年來一直扮演帶動台灣科技產業研發領頭羊的角色,跨領域研發成績斐然,如今在資通訊(ICT)厚實基礎上,看好綠能、生醫、系統、軟體等產業的發展性,卻面臨人才斷流與預算短缺兩大危機!

工研院成立38年來,儘管產業環境一再變化,但工研院的任務始終不變,亦即持續以政府的力量和本身累積的能量,將前瞻、創新的研發,技術移轉給台灣產業,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對於工研院在專利方面的布局,曾經因為工研院傾力協助、在對外商專利訴訟大戰得以立於不敗的宏碁,據了解,董事長王振堂曾說過,工研院的這一協助,其實是具有新台幣千億元的價值,讓廠商的產品得以繼續在國外市場順利銷售,不因專利問題而卡住。

為提升台灣產業的附加價值,去年2月和4月陸續上任的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院長徐爵民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同聲表示,下一世代的產業,工研院已做了大幅調整,將朝綠能、生醫、系統、軟體等發展。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工研院下一世代研發的方向為何?

徐爵民答(以下簡稱徐答):工研院除了做研發、技術移轉等產業目標,同時也是政府的產業幕僚,過去台灣在綠能、生醫領域投入太少,工研院除了配合政府6大新興產業政策,同時也是根據台灣未來產業發展需求而規劃朝綠能、生醫等新興產品發展。

在綠能方面,包括太陽光能、風能等也是建構在半導體、LED等產業上,台灣有雄厚的ICT基礎,足以開發綠能產業,更重要的是,綠能也是我們自己絕對需要的。至於生醫,開發新藥耗時且難度高,工研院將以研發先進醫療器材為主。

蔡清彥答(以下簡稱蔡答):除了綠能、生醫,工研院也積極朝系統、軟體、服務發展,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過去只有關鍵零組件技術,欠缺高附加價值的系統服務。以蘋果電腦為例,他並不是製造公司,提供的是軟體設計和系統的服務,卻能獲取最大的利潤,台灣應該朝此方向發展。建議台灣的廠商應該由關鍵零組件慢慢轉型到系統,而系統的附加價值就建立在軟體上。

問:研發首重人才,工研院在薪資條件不如國外的情況下,如何留住人才?

蔡答:科技人才是全球流動的,工研院雖然薪資比國外的研究單位少一半,甚至不到美國的1/3,但他們願意回來並留下來,主要是工研院的特殊工作環境。

在工研院可以做大型計畫,例如電光所的LED計畫高達100多個人共同參與,甚至可以一個所裏頭以千人的規模做長期、產業化的研發,這是一般教授在大學裡無法做到的。

另一項特點是跨領域,現在的科技產品不只是晶片而已,還需要散熱、材料等各方面的配合,工研院擁有材料、電子、光電、通訊、工程、綠能各研發領域,可跨單位合作。像這樣一個單位可以跨如此多的領域,這是工研院的特色,這種特殊的研發環境當然是工研院可以留住人才的因素之一。

問:工研院對於大陸方面積極挖角有何看法?

蔡答:大陸很積極向工研院學習,的確也有人才被大陸挖角的個案發生,一名經理的年薪是150萬新台幣,對方開出的卻是150萬人民幣,幾乎多出5倍,還提供房子等優渥條件。不過,只挖1、2個不成問題,一旦挖整個團隊就比較麻煩了。未來工研院應該設法將影響力由台灣延伸到大陸,讓大陸變成研發勢力的延伸,而不是相互挖角的標的。

問:工研院朝軟體、系統服務發展,相對地台灣也欠缺該領域人才,工研院有何作法?

徐答:台灣在軟體、系統服務方面的實力稍嫌薄弱,有必要從國外引進人才,但繁雜的行政程序和訂定的薪資上限,在國際上找人不易,甚至出現人才斷流,工研院為此也研擬了一個辦法,透過顧問公司吸納業界新血。

另一方面工研院也動用各種管道到國際間找尋台灣欠缺的生醫、軟體人才,但立法院的上限要求和行政部門忽然來的一紙行政命令,經常讓計畫滯礙難行。人才斷流茲事體大,畢竟人才絕對是新領域研發最重要的一環。

問:工研院政府補助預算逐年降低,如何對預算做最有效的運用?

徐答:工研院2010年總預算190億元,其中政府補助102億元,約占53%,其他則來自委託服務和專利收入。過去10年來台灣的科技預算大約成長2倍,但工研院不僅沒有成長,還往下調降。主要是每年的預算審查,立法委員凍結20至30%已變成常態,工研院情況更慘,因為都是以前一年的預算為上限。

除了一半經費來自政府,產業服務約占工研院3成的收入,其他還有專利收入,去年專利收入約20億元,今年截至目前已經有10幾億了。不過,政府規定,研發收入包括技術移轉,一半要繳交政府。據了解,全台灣這方面的金額、超過一半都是工研院繳的。建議若要鼓勵發展,應該放手讓國家級的研發單位涵養更大的養分,減少對預算的干涉,或是師法國外、政府就是只扮演提供預算的角色,讓研發可以布局長期綜效,而不是只看短期的效益。

 

 [資料來源:WiseEnterprise]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