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全球保健食品業 聚焦中國

工商時報 撰文 廖美智(本文作者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2011/07/06

2010年全球保健食品市場為3,058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7.2%,未來新興市場仍是成長主要關鍵,估計2010至2014年複合年成長率為6.4%,2014年市場將達4,000億美元規模。

美國、歐洲及日本是全球營養保健食品的3大市場,市占規模合計7成,由於其營養保健食品市場趨於成熟飽和,在成長速度上已較為緩慢,2010至2013年複合年成長率分別為美國7.1%、歐洲5.3%、日本2.5%。

被視為新興市場的亞洲地區(不含日本)、拉丁美洲、東歐╱蘇俄及非洲等,雖規模尚小,但都有2位數的強勁成長,2010至2013年複合年成長率分別為12.8%、12%、11%、14.4%。

●大陸巿場成國際焦點

未來5年發展機會,則以中國大陸排名第一,但不同於上述較寬廣的定義,中國大陸的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並須符合中國大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的審查,保健食品需依規定執行一定程度的動物或人體試驗。

2010年中國大陸保健食品市場達1,300億元人民幣,隨著經濟能力及健康意識的提升,推估至2015年約可達4,500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矚目焦點。

從保健食品審查來看,至2011年6月底為止,SFDA共批准11,378個產品,其中,中國大陸的國產品占94.4%(10,731個),進口品占5.7%(647個),由於中國大陸消費者喜愛進口品牌的消費態度,使進口產品市場成長率約以10%至12%的速度成長。

進軍中國大陸保健食品市場的國際廠商,經營模式有在中國大陸設廠生產或直接進口,其中安利的補鈣、多種維生素、蛋白粉3類產品,占中國大陸總體保健食品市場的16%,安利於中國大陸的保健食品營業額約為200多億元人民幣,較上一年成長9%,來自中國大陸的營收占該公司營收的37%。

●台灣生技╱製藥廠商登陸布局

看好中國大陸的市場商機,加上兩岸逐步邁向合作與貿易往來,近年台灣生技╱製藥廠商已開始布局對岸,至少已有10家生技╱製藥廠商登陸。

台灣廠商在大陸保健食品產業上的互動與合作模式,可歸納為:設立生產基地、布建行銷通路、獲取保健食品及新資源認證,許多廠商在產品認證及設廠規格上已交出成績。

藥廠最早進軍中國大陸且深耕多年,代表性公司有葡萄王及杏輝公司。

葡萄王算最早以保健食品為主進軍中國大陸的公司,其經營模式一直以代工模式為主,合作對象從早期的國際知名直銷商到近年的日本COMBI及MERCK,葡萄王以其保健食品GMP廠的優勢,結合具有通路優勢的廠商共同合作,目前已有1項獲中國大陸認證的保健食品。

杏輝則併購杭州天力藥業公司,成立杏輝天力(杭州)藥業為生產基地,進而布建通路設立杏輝(杭州)維存生物科技公司,目前也有1項中國大陸認證的保健食品。

還有生技╱製藥相關廠商,如:炳翰製藥、保力達、中天生技、光璧企業、青春泉食品、順傑生技、金銥生命科學,亦有產品獲得中國大陸保健食品認證,中天生技與通路商上海大潤發合作,銷售中天生技的產品。

有關新資源原料,是指無使用經驗,需經動物及人體試驗證明安全性,始可用於保健食品上,台灣的景岳生技的益生菌菌種,已取得大陸2項新資源認證。

產品之功效與安全,是發展保健食品2大核心,目前中國大陸對於保健食品原料的使用及來源規範嚴格,不論是於中國大陸生產或外地進口之產品,尤其是當業者使用新的原料時,是需向衛生部門申請及提交產品相關的安全評估資訊,這部份我國亦有相同的作法。

台灣食品原料塑化劑事件重創食品產業,值得慶幸的是獲得我國健康食品認證的產品並未受此事件影響,我國健康食品的管理基本上是依循藥物審核的精神執行,各項批次的生產都有大量的文件管理及審核,再者健康食品為達功效實驗上的準確,都有低鹽、低脂的特性,所用原料較單純,是與一般未經認證者之差別所在。

中國大陸的保健食品市場成長性高、市場大,保健食品的安全法規及認證機制,同於台灣健康食品的管理與認證,有意登陸的廠商,如能掌握市場,加上研發好的產品,靈活運用經營管理策略,包括經營模式的定位、通路選擇等,將有利於進入中國大陸保健食品市場。

 

 

 [資料來源:WiseEnterprise]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