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中國新聞>今年第二號降價令著陸 外資藥成重災區

[ 南方都市報 記者 馬建忠] 2011/08/11

繼今年3月的降價令發佈以來,傳說中的本年度第二號藥品降價令終於落地。

依照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出的通知,82個品種、400多個劑型規格的藥品將從9月1日起降價,平均降幅14%.

由於此番降價的範圍和降價的幅度都小於今年3月那次,有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年內再次降價的可能性減小。不過,有消息靈通的企業則向本報透露,今年內至少還會有一次降價,而降價的範疇或將圈定腫瘤藥。

此外,由於此次降價採取了“日費用”作為參考指標,原本享受優質優價、定價較高的外資原研藥和單獨定價藥品成為降價的“重災區”。

繼續削弱外資“超國民待遇”對於此次14%的調價力度,國家發改委解釋稱,這次價格調整方案是在開展成本價格調查等一系列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形成的。本次降價,對日費用高的藥品降價幅度較大,對日費用低的藥品降價較少,有助于保障價格相對低廉藥品的生產供應。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處處長宋大才表示,這次降價將有效降低糖尿病、癲癇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負擔。

“糖尿病人需要終身用藥,這次價格調整將重組人胰島素注射劑的最高零售限價下調了11%,相當于每位病人每年可直接減少支出300元左右,癲癇病人也需要長期用藥,這次價格調整將常用的丙戊酸鈉的最高零售價下調了10%,相當于每位病人每年可直接減少支出240元左右。”宋大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說。

因本次調價再次遵行了“對專利等創新型藥品適當控制降價幅度,以鼓勵藥品的研發創新;對原單獨定價藥品,進一步縮小與統一定價藥品之間的價差,以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此番共96種被調價的單獨定價藥品中,被指享受“超國民待遇”的外資原研藥占比高達八成。輝瑞、諾華、羅氏、默克雪蘭諾、拜耳等在華的知名跨國藥企均有產品被調低價格。而國產單獨定價藥品,則只有太極集團、千紅制藥等少數幾個品種被砍價。

被降價的統一定價藥品一共涉及363個品規。因該類藥品自前一輪調價後,部分品規曾出現“降價死”的情況。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還強調稱,有關部門將通過嚴格新藥審批和比價換算公式,有效地解決降價藥“一降就死”“一降就沒”等問題。

企業建言藥價調控應從醫保入手作為此次單獨定價降價最大的“受害者”的代表,R D PA C發給本報的聲明,明顯對國家發改委此舉持保留態度。R D PA C強調稱,以仿製藥與原研藥之間的價差幅度來進行價格調整,不利於中國醫藥市場和制藥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R D P A C看來,對於原研製藥品的價格應採取“合理評估價差,分步驟、平緩的價格調整”。

“最近幾年,C PI持續維持在高位,醫藥企業的人力、原料、水電等成本也在逐年增高,2010年全行業近5000家企業實現的利潤僅千億元左右,尚不足一家大型央企所實現的利潤。同時新版G M P的實施也需要企業在質量方面進步的增加投入。持續降低藥價將對推動我國醫藥產業由仿製到創新,由大到強帶來較大的困難,也有可能增大患者用藥安全的潛在風險。”R D PA C一位總監如是說。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一位負責人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甚至稱發改委一味降價的做法,既達不到降價的目的,也無法讓老百姓真正受益。在該位行業協會的負責人看來,現有的藥品定價體制亟待從人治轉向市場化定價。

此番有藥品被降價的一家企業則認為,藥品價格調控應從醫保入手。

該企業認為,對於同一品規、不同廠家的藥品,不管是仿製藥和原研藥,國家應該制定一致的報銷額度,至於定價,則可採取市場化定價。因為在這一機制下,消費者會基於自身的需求,去選擇報銷額度相同,但價格不同的藥品。而醫藥企業也會考慮報銷額度和公司的目標市場等因素去定價。

下次降價或是腫瘤藥

由於已是本年度第二次降價,業界對年內是否會再度調價,已經產生了較大的分歧。

有醫藥行業資深分析師認為,本年度的第二輪藥品降價,相比今年3月162品種、近1300個劑型規格整體價格下調21%而言,已屬於“小手術”。因此,隨著這次降價令的出台,今年藥品領域的降價已經接近尾聲。

而中郵證券的研究報告則稱,從我國目前的醫療改革形勢來看,目前開始,到未來兩三年,將是我國藥品價格密集調整的時期,醫藥行業還將面臨比較大的降價風險,且心腦血管、抗生素、抗腫瘤和內分泌等大病種用藥將是高風險的領域。

麗珠集團副總裁陶德勝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也稱,本次調價絕非本年度的最後一次。據陶德勝介紹:“今年的兩次調價都是基於此前調整的醫保目錄,依照發改委分類調價、逐步對國家醫保目錄內的藥品價格進行重新複核的思路,今年至少還會有一次降價,而腫瘤藥或將成為調價的對象。”

採寫:南都記者馬建忠

記者觀察

近30輪降價令發出為何藥還是貴?

據南都記者不完全統計,從1998年至今,國家發改委已經累計28次對藥品降價動刀。若接下來還要劍指抗腫瘤等領域,國家發改委的藥品降價令即將向30次邁進。

很顯然,藥品降價正在成為“常態”。但與之格格不入的是,老百姓還是依舊聲稱藥價貴,這究竟是何原因?

在業內看來,近幾年多達近30次的藥品降價行動,並沒有實現扭轉藥費支出快速上漲趨勢的政策意圖,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以藥養醫”的體制下,醫生不願意用廉價藥。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廉價藥品絕對數量,遠遠多于價格虛高的藥品數量,然而卻給主管部門的印象是廉價藥品嚴重短缺。為什麼?造成國內藥品市場上廉價藥品短缺的根本原因是醫療機構及醫生不願意使用廉價藥,從而使得廉價藥物沒有市場需求。因為沒有市場需求,藥品生產企業自然不願意生產、經銷企業也自然就不願意經銷。”今年兩會期間醫藥界代表的一份建議書如是稱。

另一種較為普遍說法則認為,流通環節才是罪魁禍首。因為,我國藥品價格虛高的問題不是生產環節藥廠的出廠價高,而是流通環節的層層加價和“底價大包代理”、“走票過票”、“掛靠經營”等造成的。

以天價蘆筍片為例,流通環節的藥品居間人———大包商的利潤高達80元/瓶、醫生回扣也高達80元/瓶。而生產廠家川大華西制藥公司蘆筍片完全成本為13.39元/瓶(其中直接生產成本6.83元/瓶、期間費用6.56元/瓶)。若以藥廠上繳增值稅2元/瓶計算,華西制藥公司的稅前利潤僅為2.11元/瓶,並不高。

為此,有行業協會建議,有關部門應儘快對藥品的期間費用率、銷售利潤率、流通差率實施管理。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