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中國新聞>基藥擴容可期“降價死”能否杜絕?

[南方都市報 記者  侯睿之 ]2011/10/20

自2009年醫改啓動以來,最受各界關注的莫過於“基本藥物制度”,這項制度執行兩年多以來,爭議不斷,其中之一就是基藥品種數量過少,無法滿足人們日常的尋醫問藥的需要。

而在不久前的10月12日衛生部例行發佈會上,衛生部藥物政策與基本藥物制度司司長鄭宏透露,針對許多地方反映基本藥物目錄里的品種比較少,劑型比較單一,不能滿足各地基本用藥的需求等各方面的問題,目前的基本藥物目錄即將做出調整。至於具體的日期“最晚不能晚于明年”,他強調。

增補猶如雙刃劍

2009年8月18日發佈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以下簡稱“基本藥物目錄基層版”)所羅列的藥品數量為307種,這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常尋醫問藥的需要,因而,在這之後不久,衛生部在政策方面有所放鬆,允許各省可以自行增補藥品種類。口子一開,各省紛紛行動,增補的藥品數量從幾十種到數百種不等。有數據顯示,增補藥品數量最多的為381種,最少也有64種。

這種增補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基層用藥品種不足的局面,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其本身又會對基本藥物制度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各省對基藥目錄的增補,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這些增補的藥品架空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也毋庸置疑地產生更多的尋租空間。

招標制度比數量更重要

另外,也有專家認為,目前的基本藥物制度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並不是藥品數量,而是目前的招標採購制度。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目前招標採購所採用的“雙信封”制度,其中的“質量評分”幾乎形同虛設,很多省在招標中,比如大名鼎鼎的“安徽模式”,實際上“價格評分”的高低直接決定藥廠能否中標。而所謂的“價格評分”,說穿了就是企業報價越低,分就越高。

于明德表示,這種“唯低價是取”的模式,一開始直接就把很多質高價也高的大藥廠排除在外,中標的很多是一些小藥廠,為藥品的質量埋下了隱患,“蜀中制藥造假事件”是這種矛盾激化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目前有些基本藥物因為中標價格過低,而導致中標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乃至出現經常性斷貨的情況。前段時間在四川就發生基層醫院買不到鹽酸腎上腺注射液和復方丹參片的事件。在於明德看來,解決這種廉價藥降價死的關鍵還是得回到價格這個命題上來,要由市場來決定藥品的價格。

實際上,面對這種“唯低價是取”所產生的亂象,中央政府也並非聽之任之。某藥廠北京地區的負責人對記者透露,發改委在今年8月初曾下廠調研,並且在之後還向他們發了一份內部文件。據稱,在文件中提及,發改委未來或將目前的價格招標制度改為廠商招標制度,並且將在“充分考慮廠商利潤”的前提下對多個藥品採取統一定價的形式。不過時至今日,統一定價的具體方案仍未公佈。

基藥投入依舊偏少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要進一步改善目前的基本藥物制度,在增補基本藥物目錄數量的同時,國家對於藥品的投入必須進一步增加投入才會有效果。財政部副部長王軍在2011年3月9日“深化醫療體制改革”記者會上曾透露,中央財政在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軟硬件建設,支持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取消藥品加成上三年投入將超過1100億元,占醫改11342億總投入的24%.

但一位曾在藥監局工作過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的1100億總量看似很多,其實平均到三年,每年不過三百多億,大致與一個跨國制藥巨頭的年利潤差不多。考慮到中國十三億多的人口,這個數目其實是不多的。而且他還提到,考慮到在醫改啓動之前,國家對於醫療行業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長期投入不足,很多基層醫療機構的軟硬件設施嚴重落後,這1100億還得拿出相當部分來進行改善,相當于在補歷史的欠賬,這樣一來,這1100億又得縮水掉很大一塊,實際投入到基藥的錢並不多。

單單一個基本藥物目錄就能引起如此大的爭議,這可以看出,在以政府主導的這種體制之下,基本藥物制度要最終解決老百姓用藥貴的問題,還尚需時日。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