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生技業發展將走向「微笑曲線」

[工商時報 記者 杜蕙蓉]2012/01/30

全球生技產業正面臨結構改變,隨著新藥研發費用激增、核准期拉長及市場縮小下,生醫產業專家認為,生技業發展將走向「微笑曲線」,創造研發及行銷的差異化,才能夠有機會躋身國際舞台之中。

歐債風波地雷未除,全球景氣2012年都將面臨嚴重考驗下,專家們認為,生技產業將是景氣低迷中的亮點,而在各國政府和國際大藥廠可能會縮減成本預算,創投亦將謹慎投資下,生醫產業發展會更積極朝向兩極化發展,產業結構將出現強化研發及行銷的「啞鈴效應」。

台灣微體總經理葉志鴻指出,根據BURRILL & COMPANY統計,全球主要藥廠年度投入的研發支出由2000年的260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494億美元,但是在美國FDA法規單位趨嚴及審查單位人手短缺下,新藥獲准上市的量數不僅由27個縮減至21個,單一新藥研發至上市的年限也由1980年的7年拉長至2010年的15年,成本則由2億美元暴增至10億美元以上,目前不少進入FDA審查的新藥或學名藥,申請藥證許可的時間也都往後延長半年以上。

台工銀科技顧問公司協理羅敏菁指出,由於美國新藥核准時間增長及上市核可藥物減少,2010年創投投入資金中,生技新藥占比僅存12.2%,低於IT產業的18.4%,是近幾年來首度的翻轉,可見生技產業也面臨結構性的改變,若沒有相對成功的機率和產品的差異化,那麼是很難在產業中脫穎而出。

東生華總經理陳俊良也以2009年全球製藥產業出現交叉,學名藥成長首度超過原廠專利藥提出警訊,認為未來生醫產業將更重「微笑曲線」,會更專注於品牌學名藥和和行銷的策略,「如果沒有差異化、就會笑不出來」。

葡萄王副總經理陳勁初認為,品牌是來自於終端技術的突破,除了要有良好的產品外,未來行銷策略的差異化,可能也包括原料的掌握、商標專利和標準化的創造。

葉志鴻指出,國際大藥廠為了掌握產品研發至上市的空窗期,針對新藥開發的藥廠,國際大廠可能採取先拿下20%以下的股權,並注入集團資源,如果新藥發展成功,再增加持股並整併的模式,藉以降低風險,並能保障擁有新藥的權利。因此,新藥研發廠商未來尋求與國際大廠的談判,將不只是藥物人體臨床試驗結果,而是提出藥物研發至上市的計畫,探討資源的相互整合,創造出更大的競爭優勢。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