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陽明團隊找到小腦萎縮症關鍵基因

[中國時報 記者 黃天如]2012/02/23

「不願妻子的生命留下遺憾,智勇推著輪椅,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妻子秀明完成徒步環島的夢想。」真人真事改編的國片《帶一片風景走》賺人熱淚。令人振奮的是,陽明大學團隊歷經八年研究,發現導致小腦萎縮症等腦性退化性疾病的關鍵基因與致病機轉,未來可望用於研發標靶藥物,幫助全球數十萬名患者。

從最基礎的生物醫學到研發新藥上市,至少還要十到廿年,但陽明團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受到全球矚目,並刊登在頂尖科學期刊《細胞》(CELL)。

陽明大學生化所副教授鄭子豪表示,小腦萎縮症、亨氏舞蹈症等腦性退化性疾病發病年齡平均四、五十歲左右,多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加上患者發病後期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他人照料,對家庭及社會都是一大衝擊。

小腦萎縮症目前沒有治療藥物,患者一旦發病,家屬只能眼睜睜看著心愛家人生命迅速凋零。國片《帶一片風景走》及日劇《一公升的眼淚》,都是描繪小腦萎縮症患者與家屬無奈的心情。

鄭子豪說,對於小腦萎縮症等腦性退化性疾病,過去只知是特定基因的同一序列發生突變,衍生具有毒性的蛋白質堆積,導致患者的腦細胞凋亡,並不清楚真正的「幫凶」及致病機轉。

陽明團隊嘗試以酵母菌作為基因篩選平台,先後使用了十七萬顆酵母菌,並置入毒性蛋白,再從四、五十個可能影響毒性蛋白堆積的候選基因中,逐一比較剔除,歷經八年,終於揭開關鍵基因SPT4的真面目。

陽明生化所博士班學生劉珈榮說,在小鼠腦細胞實驗過程也印證,只要能以核醣核(ㄍㄢ)酸干擾激素(RNAI)抑制基因SPT4的作用,突變基因的表現就會下降,並大幅減少一半以上毒性蛋白的堆積。

小腦萎縮症共有廿二型,其中第一、二、三、六、七、十七型,以及亨氏舞蹈症、甘迺迪氏症等腦性退化性疾病的致病機轉,都與SPT4作用有關,未來一旦新藥研發成功,全球數十萬患者都可望受惠。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