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觀念平台》台灣生醫產業 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工商時報/ 撰文 吳明發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執行長2012/03/20

生技醫療,是治癒人類疾病的希望,更是全球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由於它的研發時間相當長,需要產官學界協力合作,持續注入資源,才有成功的希望。回顧政府近年來,在不同場合喊出要把生技發展成「兆元產業」,但2011年生技產業總產值僅約2,149億,距離目標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相較於中國、韓國、新加坡等紛紛投入資源衝刺的同時,台灣卻還有重重的關卡有待突破!

首先,健保面臨的虧損,導致產業面臨藥價調降、研發經費不足等陷入惡性循環。要改善現況,為產業找到新的活水,我認為應該由政府帶頭把餅做大,從擴大醫療支出GDP比率開始。而台灣目前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僅約6.79%,比起歐美國家約16%,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此,政府應提升國家醫療支出占GDP之比重,盡速兌現馬總統2008年競選承諾,達到7.5%為目標,投入長照人才培育及預防醫學等健康產業投資,讓有限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其次,資源分配比例不均、組織分工不明確,也是拖慢生技起飛的原因之一。事實上,生醫產業研究與發展兩階段的花費比例約為1:5,亦即臨床前、臨床及製程開發等所需的投資是前期科研的5倍。不過檢視政府科技預算投入生命科學研究超過250億(占整體科技預25%),但整個布局偏重前端學界、法人科研,目前實質推展到商化的科研技術不到千分之三。

況且,組織之間分工不明確,衛生署、經濟部法人機構同樣都把重心放在基礎研究,忽略持續往下第二棒、第三棒銜接,建議工研院生醫所、生技中心、國衛院、國家型製藥計劃、藥技中心或政府其他科研單位,應重新討論如何避免預算及分工重疊的問題。

再者,政府雖不斷在鼓勵研發、創新。然而支撐研發的臨床試驗利基卻是不斷在流失,NIH數字顯示,臺灣臨床試驗案例有2,456(統計至今年2月),與去年相比只成長7%。然而大陸從2,024例,成長到2,706例,成長率達16%,南韓更是突破3,104例,成長率達17%皆勝過台灣,顯示台灣的臨床試驗競爭力急速衰退。

當業者等不及政府政策解套,開始把臨床前、IND臨床試驗審查轉移到大陸,可以想見,未來國人自行研發較新、較好的醫藥品,反而是先在大陸上市,國人無法受惠。臨床試驗的出走,更會直接影響到研發的量能,以及醫療院所臨床試驗中心的發展。未來台灣的生技研發、銷售的環境,將是更為嚴峻。

要解決這樣的困境,生策會認為兩岸已經簽訂「醫藥衛生合作協議」,應該要儘速的落實。而先前報載有4項案例已被兩岸官方認定是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示範項目,並非事實,兩岸目前沒有這樣的機制。廠商要到大陸去,還是得經過長時間的行政審查,光是臨床試驗許可IND排隊就要花上1年的時間,新藥證至少3年。此刻,產業最需要的是希望台灣TFDA能夠與大陸SFDA進一步談判,依照協議所談的,按ICH的標準先行開放IND的相互認證,建立快速審查平台,讓所有研發型公司可透過平台快速進入兩岸IND,以節省時間的浪費。

在組織分工上,可由第三民間單位協助廠商收送件,把關確認資料完整性,加速台灣CDE與大陸新藥審評中心審件,大陸SFDA與台灣TFDA則主管核發藥證。如此一來,分工清楚,既不影響兩岸政府人力與經費,也不影響雙方行政權力。更有助兩岸研發水準與競爭力同步提升,合力開啟進軍全球市場的新契機。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