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醫材發展 邁向個人、智慧化

【工商時報 記者 侯良儒報導 

針對未來醫材產業發展,前任J J DEPUY ORTHOPEDICS全球副總裁方威凱認為,需體認當中「個人化」與「智慧化」趨勢。而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則指出,台灣若要從中突圍、提升產值,須仰賴「品牌策略」及「通路佈建」雙重策略。

昨(29)日工研院舉辦「醫療電子與器材國際高峰論壇」,工業局局長吳明機於開場演說時表示,去年全球醫材產值已達3280億美元,預計2016年可來到3914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達6.1%。台灣方面,不僅相關產值在去年突破1000億、達1163億元,成長率更來到6.5%、超越全球平均。

今年起包括蘋果、谷歌等科技巨擘,紛將觸角伸向醫療領域,方威凱指出,未來當「APPLE WATCH」、「SMART CONTACT LENS)」(智慧型隱形眼鏡)上市,裝置「智慧化」與數據「個人化」趨勢將日益顯著,業者需跳脫過去「大量生產」思維,改以提供消費者「量身訂做」的醫護服務為核心。

「醫療不是蒐集數據就可以了,」方威凱說,利用相對應的模組計算,提供消費者客製化的醫護資訊,才可能從中脫穎而出。尤其在雲端運算、巨量分析已臻成熟的現在,未來醫材設備有望在科技業者的投入而「消費化」、「普及化」,達到「照顧到每個人」的終極目標。

至於台灣醫材業者如何更上層樓?邵耀華認為,應採「品牌策略」及「通路佈建」雙路並進。

尤其在前者方面,可考量透過併購國際品牌,或是進行「雙品牌」聯盟,創造產品的附加價值。後者部分,則不排除由政府帶頭發起「整合行銷聯盟」,將台灣醫材賣向國際。

如同谷歌併購醫材製造商「LIFT LABS」,邵耀華建議,像也對醫療產業躍躍欲試的宏碁、華碩,可以選擇與台系醫材公司結盟,共同推出產品。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