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單抗藥行業黑馬的生存之道:中信國健戰略全解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5-04-30  新健康   記者王世玲 王自躍  報導】

重點提示

相關資料顯示,當前中國單抗藥的市場基數低,市場規模不到20億,只占生物制藥領域市場份額的2%,癌症治療領域份額的5%。曾有證券醫藥分析師預測:國內單抗藥的投資空間巨大。隨著國內產業生產環境的不斷完善,未來單抗藥市場將有可能翻十倍甚至幾十倍,國內市場的第一波高潮可能出現在2017—2020年。

中信國健是抗體藥行業的一個黑馬式企業,也是該領域的中國本土企業的領先者。作為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產學研的成功樣本,一直是觀察者和資本市場密切關注的標的。它如何能在外資把控的制藥領域異軍突起?未來將如何布局產品線?融資通道將如何安排?

本報記者 王世玲

實習記者 王自躍 上海報道可以預計未來20年內,無論從研發、量產還是臨床推廣,抗體藥物都會成為全球制藥行業中的熱門領域,在此領域中會有非常大的投資機會。上海中信國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國健)總裁王俊林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王俊林的論斷正是基於全球抗體藥物銷售異常火熱的大背景,且中國目前單克隆抗體藥物(簡稱單抗藥物)的市場規模也在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遞增。

中信國健近年來在國內抗體藥行業中異軍突起,十幾年間迅速成長為該領域的領軍企業。據王俊林介紹,該公司2014年全年的銷售額為10億元左右,每年保持著20%-30%的增長比例。

然而,在發展前景看好的同時,我國抗體藥物行業的發展也正經歷著來自國內外的雙重壓力。國際企業在該領域中把持著市場話語權,國內的自有的單抗藥品種明顯不足;加之國內招標採購環境下的降價壓力與藥品審批制度下的時間成本,中國的抗體藥物行業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在此種環境下,王俊林表示,中信國健未來將繼續專注于抗體藥物領域,基於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進行研發,將40%的研發費用用于創新投入;布局銷售端,打造自己的專業化推廣團隊。同時他呼籲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藥物審批機制。

作為中國本土單抗藥領域的領軍企業,中信國健一直被資本市場看好。但2013年間IPO中止審查。對此,王俊林表示,中信國健目前資金比較充裕,不是特別迫切要解決資金問題。

三步走戰略成就抗體藥界黑馬中信國健正以國內抗體藥物行業黑馬的姿態進入人們的視野。

當前中國只有兩家企業有人源化單抗產品,其中之一就是中信國健,另一家是與古巴合作的百泰生物。中信國健生產的一款抗體藥益賽普,上市第一年就取得6000萬元的銷售額,目前累計銷售超過30億元,國內市場佔有率始終位居第一,2014年末的市場份額保持在60%以上。

十幾年間,我們從無到有,從一個小型研髮型公司,發展成為有較強研發能力、擁有國內最大規模生產體系的企業,在抗體藥物領域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銷售能力。建立了從研究、中試,規模化生產,到配套供應鏈,再到營銷的完整體系。王俊林稱。

上海中信國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由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投資控股的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企業,專注于抗體藥物的研發、中試和產業化,提供覆蓋治療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抗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等重大疾病領域的靶向藥物。

據王俊林表示,中信國健去年全年的銷售收入約10億元,每年約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長比例。

支撐中信國健迅速發展的背後是其務實的價值觀念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王俊林稱,這三步戰略中的第一步便是模仿。

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中第一條就是務實,在能力弱的時候,我們選擇跟在別人後面。王俊林如此解釋中信國健的發展戰略,在1990年代我們開始進入抗體藥物領域時,抗體藥物在全球都是很新的,只有一兩個品種。我們在瞄準這個方向後,完全跟在別人後面做。通過仿製組建起自己的隊伍,建立起從研究到中試規模的工藝,同時也在這個領域中開發出一兩個產品。這是發展的第一步。

1998年至2005年期間,國際上也越來越多的制藥企業進入抗體藥物領域,臨床研究的抗體藥物從一開始的幾種增加到幾十種。

據資料顯示,1997年全球抗體藥物銷售額僅為3.1億美元,同期全球藥品銷售額3028億美元,市場份額為千分之一;而2012年全球抗體藥物市場規模已達570億美元,同期全球藥品銷售額為8561億美元,占同期全球藥品市場份額的6.7%

據統計,在1997年到2012年的15年中,治療用單抗藥市場規模年銷售額復合增速高達42.2%,是總藥品銷售增速的6倍。在此過程中,國內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逐漸完善,國際企業的整個專利布局也考慮到中國市場。

由於藥物的開發周期長,這時候如果仍然單純模仿別人,那麼等到產品上市可能外企已經做好專利布局,完全模仿就會碰壁。王俊林表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必須提高一步,也就是發展的第二步。從2005年到2013年期間,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所謂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仿創,可能有百分之六七十是在別人的基礎上模仿。因為我們是後發的,能夠看到前人的不足,並且把它做得更好。顯然,前兩步的戰略布局給中信國健帶來了發展空間,而發展到一定階段,第三步就成了必然之路,即增加創新投入。

談及創新原因,王俊林指出:首先,我們擁有了自己的銷售網絡,能更準確地理解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並根據需求去創新,將能力轉化為產品;其次,目前我們已經有了穩定的營銷能力,每年的利潤能夠支撐我們劃出一部分資源去做有風險、有探索性的事情;另外,基礎研究為產品研發提供了更多的方向,而仿製、仿創藥都集中在原有的靶點上,路會越走越窄。王俊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信國健預計拿出40%左右的研發費用于創新藥物、技術及方法的開發,將產品與技術、診療方法、商業模式相結合,形成系統性的結構,中信國健從2013年開始著手準備,到2020 年會取得階段性成果。近年來,單克隆抗體藥物在全球生物制藥領域表現搶眼,全球產業資本紛紛進入抗體藥領域。據中國行業研究網發佈的《2012-2016中國單克隆抗體行業投資分析及深度研究咨詢報告》顯示:未來全球單抗藥依舊會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到2015年,全球單抗藥銷售額有望達到980億美元左右。

相關資料顯示,當前中國單抗藥的市場基數低,市場規模不到20億,只占生物制藥領域市場份額的2%,癌症治療領域份額的5%。曾有證券醫藥分析師預測:國內單抗藥的投資空間巨大。隨著國內產業生產環境的不斷完善,未來單抗藥市場將有可能翻十倍甚至幾十倍,國內市場的第一波高潮可能出現在2017-2020年。

對於單抗藥行業的前景,王俊林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抗體藥物是一個和市場很貼近、目前來說比較新的領域。我們可以看到近兩年全球單藥銷售的前十五位中,大部分是抗體藥物的品種。所謂的重磅藥物都是在這個領域產生的。王俊林分析稱,抗體藥物相對於傳統的化學藥物,它的靶向性特點導致它在療效上會提升較大的數量級,而且因為它是蛋白質藥物,人源化程度高,無論是做投資還是研發都是一個無法抗拒的領域。如果能在此領域中出現好的產品,將會給臨床帶來巨大價值。

研發創新布局三大領域

抗體藥物是國際公認的科技含量最高的生物藥品種,被國際醫學界譽為皇冠上的明珠。自1986年用于治療器官移植出現排斥反應的抗CD3單抗OKT3獲得美國FDA的上市批准,單抗藥物便拉開發展的序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羅氏、強生、雅培、輝瑞等國際知名制藥企業一直把持著市場話語權。國內目前上市的抗體藥共有17中,其中10類是舶來品7類屬於自有。

中信國健在2005年底推出了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的單抗產品——益賽普?,成為中國首個抗體融合蛋白新藥,打破了國外企業對國內單抗藥的壟斷。該藥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十一屆中國專利金獎2011年中信國健又推出了重組抗CD25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即健尼哌?成功上市,成為國內抗排異藥物首個標的。

目前,中信國健已經儲備了三款新藥品,即賽普汀健妥昔益來瑞三個待上市產品,分別用于治療乳腺癌、淋巴瘤以及類風濕關節炎。

這三個品種是在2004年、2005年左右開發的,屬於仿創藥。現在所有開發過程,包括臨床都已經結束,正在等待審批。預計理想狀態是2015-2017年每年推出一個新品種。王俊林稱。

我國的抗體藥物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近十年間國內先後湧現出中信國健、百泰生物、成都弘康、上海賽金等多家專門從事抗體藥物生產的企業。同時哈藥、海正、華藥、先聲等傳統制藥企業也開始涉足抗體藥物領域。但是由於中國的抗體藥物市場長期被國際企業占據,進口藥的價格居高不下。中國企業的產品上市將對進口的相同藥帶來一定衝擊。

因為我們的產品即將上市,進口的相同藥已經開始降價。我們的產品讓中國人用原先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價格買到同樣質量、同樣療效的產品,這也是中信國健的價值所在。王俊林表示。

除了上述三個待上市的新藥外,中信國健未來的產業線布局也有了大致方向。

首先,中信國健要繼續深耕風濕領域。

在風濕領域我們發現一些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會在這個領域中進行研發。王俊林稱,除此之外也會圍繞三陰乳腺癌、銀屑病等去做一些產品。

另外,環境對健康帶來的影響,也是中信國健意圖布局的領域。

在呼吸領域,像肺癌、哮喘等,也會開發較好的靶點藥物。王俊林表示。

選擇哪個領域作為研發與創新的標的,對於每家藥企而言,都是決策中最重要的一環。

對此,王俊林認為中信國健已經具備充分的經驗與開發模式,藥物的開發時間長、鏈條多,我們做決策時,哪怕鏈條再長也要把早期研發與最後的銷售、市場需求相關聯。如果沒有這種關聯,你所做的產品可能並不是將來市場上需要的。所以我們選擇品種時,我們內部所有部門都會參加,還會跟臨床專家做深入溝通,然後在選擇產品研發方向。就中信國健的未來研發領域,王俊林透露稱有三個方向:第一是ADCs,即抗體偶聯藥物,這是以抗體為基礎的延伸,但是技術門檻較高。第二是腫瘤的免疫治療,第三個是多靶點藥物,如雙功能抗體等。

這三個方向都屬於創新藥品的研發,從國際視角上說,中信國健與國際企業都處在探索過程中。王俊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中信國健的研發費用投入約占銷售收入的15%

融資問題並不迫切

與此同時,中信國健也正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已先後取得了哥倫比亞、巴西、墨西哥、烏克蘭等國的GMP證書。

王俊林表示:中信國健在發展中國家的非法規市場的銷售規模會越來越大,很多國家都處於臨床或註冊過程中。另外,我們也在做我們的產品與國際原有產品的比對,找機會進入資本法規市場。對於中信國健的上市問題,王俊林也在採訪中做出了回應。

對於上市與否,我們股東看法不一樣。有股東認為目前每年利潤不錯,希望繼續這樣發展;而有的股東則支持上市。王俊林表示,中信國健不是特別迫切要解決資金問題,股東比較有實力,目前資金比較充裕。而且目前也不需要考慮其他非上市的融資渠道。

除了產業布局,對於銷售端王俊林也顯得尤為重視,稱要建立自己的專業化推廣隊伍。

因為我們的產品都是專科產品,這種學術營銷的概念非常重要,需要專業化的推廣讓醫生真正明白這個產品的價值。假如與代理商合作,可能前三年合同,代理商會考慮如何將這三年的效益最大化,而不會考慮產品的品牌與技術。王俊林稱,這就相當于自己生的小孩卻要別人來養,容易把小孩子帶壞的。哪怕早期需要投入,也要把基礎打扎實,用自己的隊伍去做。"招標與藥物審批制度亟待完善盡管在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中都把抗體藥物作為我國重點支持的生命藥材方向,加大對生物技術的扶持力度,但是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依然受到當前政策機制的限制。

目前中信國健的產品已在7個省市納入醫保,而其他省市還是自費的形式。王俊林表示,醫保對於中信國健並不會帶來根本性影響,因為靶向藥物的費用較高,醫院較少使用,所以醫保並沒有帶來產品市場的成倍增長。

對於像中信國健這類創新性藥企來說,招標採購制度和藥物審批制度對其影響較大。

王俊林指出,在招標過程中,政府並沒有將創新藥與非創新藥進行區分,而是對降價幅度做出統一的規定。如果不降價就沒有進入招標的資格。但是在藥物開發過程中,創新藥要花大量時間投入上億資金,招標不做區分會降低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在與外企的競爭中,國內制藥企業在招標環節同樣不具備優勢。

因為外企往往只有它一個品種的藥物,所以即便它不按規則出牌也只能用它的,而國內企業如果不按規則降價就會被清理出市場。王俊林稱,招標中要求的是降價幅度,所以有的外企會先定一個高價,然後等每年降價,而國內企業也必須降低相同的幅度。

我們的拳頭產品的價格是2005年底定的,這十年來物價上漲,而藥的招標價格卻不斷往下走,只能降不能漲。不斷降價意味著可能會虧本,然後停產。這給我們造成非常大的壓力。王俊林稱。

我國藥物審批機制也成為制約生物制藥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有媒體報道稱,一個進口新藥,在中國的臨床審評時間為610個月,申請生產的審評時間快則20個月,慢則需要62個月,總時長歷時5年。而相比歐美國家的評審時間,美國平均為303天,歐洲約1年。

中國藥品審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藥品審批中心的人員、技術專家不足。據瞭解,我國國家藥品審評中心編制有120人,十餘年未曾變化。而美國2013年藥品審評中心有3600人,歐盟的審評員也有3700人左右。另外,中國每年藥品審評財政投入僅在960萬美元左右,而美國每年評審經費高達數十億美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曾在2014年全國兩會上表示,目前我國新藥臨床審批、新藥臨床申請、新藥上市、仿製藥申請等資料積壓量巨大,而每月審評能完成的量又很小,完成當前積壓的審評任務最多的項目需要50個月。

王俊林也表示:生物製品需要國家審批,它所有的變更都要到國家食藥局排隊審批,這造成審批通路非常窄,排隊時間長。藥品審批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土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是非常關鍵的。在2004年、2005年的時候,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在生物制藥領域,中國具有趕超國際水平的能力和基礎。但是這幾年,由於國家藥品審批慢,實際上讓中國生物技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大降低。王俊林表示,中國做抗體藥物比日本、韓國、印度的企業開始的早,但現在他們的產品已經出來了,我們的卻還沒有完成審批。

對此,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生物仿製藥審批通道,一直也是生物制藥領域的呼籲。

王俊林指出,我國在生物制藥領域之前沒有仿製藥的概念,仿製藥都是按新藥審批的。去年下半年我國推出了生物仿製藥的法規,法規的細則也在不斷完善,但具體如何操作,還在探索和觀望過程中。

對此,王俊林建議可以適當提高審批費用,將審評人數由幾十個人擴張至幾百人,在不降低標準的情況下加快審批速度。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