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南大參與研究 全球首個發現抗瘧疾藥或可治帕金森症

【聯合早報 (新加坡)  2015-07-17  新加坡   葉偉強

南大和美國麥克萊恩醫院的實驗結果顯示,氯奎因和氨酚喹這兩種抗瘧疾藥物,可有效地刺激腦部繼續生長多巴胺神經元,使腦部能有足夠的多巴胺量抑制帕金森症病狀。帕金森症發病是因為人腦可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逐漸死亡而致。

新加坡與美國科研人員的研究發現,兩種使用數十年的抗瘧疾藥物,可能可以用來治療帕金森症。這是全球首個發現可使用這類藥物醫治帕金森症的研究。

醫療界目前仍沒有根治帕金森症,或有效延緩病情惡化的方法。

人們患帕金森症是因人腦可分泌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元(neurons)逐漸死亡而致。多巴胺負責神經信息傳遞,包括控制肌肉活動。

隨著多巴胺量降低,病患的腦功能就會開始退化,反應變得遲鈍、動作緩慢,接著肢體會不受控地抖動。

南洋理工大學和附屬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麥克萊恩醫院(Mclean Hospital)的十多名科研人員進行的動物實驗結果顯示,氯奎因(chloroquine)和氨酚喹(amodiaquine)這兩種抗瘧疾藥物,可有效地刺激腦部繼續生長多巴胺神經元。這將使腦部能有足夠的多巴胺量,以抑制病狀。

這個歷時四年的研究也發現,兩種藥物可降低神經元因發炎而死亡的概率。若神經元能完好地保存並正常運作,就能延緩病情惡化。

帕金森患者目前可服藥控制病狀,但藥效可能在五至十年後就喪失,而藥物可能造成患者四肢出現反常動作等副作用。一旦藥效喪失,病患可選擇動手術,通過刺激腦部深層組織,減輕病狀。不過,這些療法無法根治病情。

南大結構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系主任尹鎬涉副教授(56歲)指出,如果研究成功顯示這兩種藥物可在人腦內促進多巴胺神經元的生長,就能使帕金森患者腦內的多巴胺神經元數量,恢複到與正常人一樣多,並正常運作。

研究團隊下來得重新設計這兩種抗瘧疾藥物的生物化學結構,以降低病患出現副作用的概率。

尹鎬涉說:這是因為目前人們服用抗瘧疾藥物時,可能只需一個月一次,或在出國的一周前才服用。帕金森症患者可能每天需服藥兩三次,有些甚至得終生服藥,服藥次數不同可能引發不一樣的生理反應。

這階段的研究如果能順利完成,他預計團隊最快可在三五年內著手進行臨床實驗。一年醫藥費可超過3400

抗瘧疾藥物的副作用包括造成腸胃不適、發痒和視線模糊等。長期服用甚至可能出現躁郁或憂鬱等心理症狀。

全球約有1000萬人患帕金森症。在新加坡,每1000名年滿50歲者當中,有三人患帕金森症,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病例預計將增加。

根據美國數據,每名帕金森患者一年的醫藥費可高達2500美元(約3420新元)。尹鎬涉認為,這個病症對任何國家社會都是極大的負擔,最好能有應對方式。

他也指出,比起研發新藥,使用已推出市場的藥物來治療帕金森症,能為病患節省更多醫藥費。

氯奎因和氨酚喹都是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批准使用的藥物。氯奎因早在上世紀40年代末就用來治療瘧疾,直到瘧疾寄生蟲開始產生抗藥性後才逐漸被取代。氨酚喹則是非洲一帶國家目前用來對抗或治療瘧疾的主要藥物。

科學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月29日刊登了這份研究報告。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