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陸女藥學家屠呦呦、日微生物學家大村智、愛爾蘭裔學者坎貝爾共享桂冠 諾貝爾醫學獎 首現華人得主

【工商時報  2015-10-06  國際投資  記者吳慧  報導】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周一揭曉,分別為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日本微生物學家大村智(SATOSHI OMURA)及愛爾蘭裔學者坎貝爾(WILLIAM CAMPBELL),屠呦呦也成為首位摘下諾貝爾醫學獎桂冠的華人。三位得主在研發治療瘧疾和蛔蟲等寄生蟲疾病的新藥上有革命性貢獻,因而共享此殊榮。

諾貝爾委員會周一宣布,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從傳統中藥青蒿提煉出青蒿素(ARTEMISININ)的研究,發展出有效對抗瘧疾的藥物,大大降低瘧疾死亡率,青蒿素藥物也成為當今抗虐的主流療法。屠呦呦因而可獲得800萬瑞典克朗獎金的二分之一。

現年84歲的屠呦呦,長年投入中藥及中西藥結合研究,2000年起擔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至今,身兼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2位得主日籍科學家大村智與愛爾蘭裔學者坎貝爾,共同發現有效對抗蛔蟲等寄生蟲的阿維菌素(AVERMECTIN),此藥物已被應用在治療河盲症(RIVER BLINDNESS,感染蟠尾絲蟲所引起)和象皮病(ELEPHANTIASIS),因此共同分享另一半獎金。

諾貝爾委員會指出:「這兩項重大發現,提供人類對付這些使人衰弱疾病的有效新療法,這些疾病每年影響數億人的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013年全球約有1.98億人感染瘧疾,58.4萬人因此喪命,大多是非洲兒童。全球約有34億人面臨感染這類寄生蟲疾病的威脅。

去年摘下諾貝爾醫學獎桂冠的,為擁有美英雙重國籍學者約翰.歐基夫(JOHN O’KEEFE),及挪威夫妻檔學者梅布瑞特.穆瑟(MAY-BRITT MOSER)與愛德華.穆瑟(EDVARD I. MOSER),3位學者因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而獲諾貝爾獎表彰肯定。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