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精准醫療研發計劃將於“十三五”啓動

【第一財經日報  2015-10-29  浦江創新論壇特別報道  記者方向明  報導】

中國將在十三五期間啓動一項精准醫療重點科技研發計劃,並將選擇性地在全國各個具備條件和優勢的區域中的醫院和社區內建設示範中心。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李亦學在28日的浦江創新論壇智慧醫療產業論壇上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了這一信息。

國家層面強力支持

精准醫療計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設區域示範中心,把示範中心的成果運用到臨床實踐,而且其中必然需要醫院和病人的參與,這個計劃與智慧醫療密切相關,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李亦學表示,該計劃的論證階段已經結束,十三五期間肯定會啓動,國家層面對此項目會有非常強大的支持力度

早在今年3月,就有報道稱科技部在中國首次關於精准醫學的專家會議上決定,2030年之前在此項目上投入600億元。

時隔半年,精准醫療計劃已經完成了論證。但是,在產業和社會層面,對於精准醫療的討論仍在熱烈進行,與精准醫療密切相關的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概念,在醫療方向的運用被不斷深挖。

我們搭建起來雲服務平台之後,已經向多個領域深入,健康是我們的一個重點項目。金山軟件CEO張宏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強調了金山雲的“AllinCloud”戰略。

張宏江認為,智慧醫療體系的建立依靠三大技術支撐,一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結合,二是移動醫療的普及,三是連接起孤島的雲平台。

今天我們的社會有很多患者,但是我們的數據是支離破碎的,無法很好地從數據中提取出一些很好的病例數據,從而得到一些經驗總結和研究。張宏江舉例,三甲醫療機構自己的病人過多,無法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在一些疑難雜症上,更無法和社區醫院進行交流,這是醫療系統運行模式的問題。

隱私和參與

精准醫療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醫學界在2011年提出,今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宣佈啓動精准醫療計劃,並斥2.15億美元作為第一筆投資。該計劃還將搜集數百萬志願者的健康數據進行研究,因此,注重隱私和鼓勵全民參與,成為該計劃一個硬幣的兩面。

對中國的相關行業人士來說,這兩面同樣存在,並且機遇和挑戰因人口規模而放大。

精准醫療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基因測序,基因信息的數據化一旦掌握,便可能在未來將過去中國面臨的負擔轉化為資源。

生命科學企業華大基因執行副總裁朱岩梅表示,中國有數量龐大的病源和樣本,一旦擁有成本低廉的數據採集工具,從全基因組到疾病,每個人將從生到死不同時間的基因檔案建立起來,那將會是規模龐大的數據。

朱岩梅提到,中國在精准醫療領域具有本土需求,這體現在,中國目前的出生缺陷率為5.6%,由此造成8000萬殘疾人,而發達國家的水平為2%多一點,此外,中國的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為33%,而發達國家是70%

如果能夠通過這樣的技術平台,幫助中國把出生缺陷率降低50%,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同時把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從33%提高到50%,行不行?我們如果把所有的醫院聯合起來,不管是原來的電子病例還是現在的樣本採集,中國這麼多的病床、這麼多病人,如果我們關注這兩個最根本的民生需求,是不是就是中國最經典的創新需求?朱岩梅表示了自己對精准醫療市場需求的理解。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劉帆則表示,醫院數據通過兩個方面產生價值,一是臨床研究,通過回顧或預測尋找規律,二是通過臨床數據幫助醫生做出更好的診斷,我個人認為,醫院的系統化絕對不是移動治療掛號和支付等等,而是所有數據的整合,它能發揮的價值遠遠大於醫院的單一系統。

需要更多開放數據

朱岩梅在談及基因採樣時提到了一組關於唐氏綜合徵——一種由染色體異常導致的先天缺陷——的檢測數據,在全球62個國家做了74萬例孕婦檢測,檢測準確率高達99.99%。一旦檢測樣本擴大,成本就可以得到大幅下降,屆時將有更多人得到預診。

但是,即便準確率如此之高,相比醫院產生的大量數據,上述的檢測樣本規模依然太小,精准醫療需要依托更大的開放和共享數據。

上海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高解春表示,中國完全有條件在精准醫療方面走在全球前列,但是,頂層設計非常重要,民間也要有共識,共同參與醫療數據的完善。

每個人都要為社會做貢獻,不能說我的數據不進數據庫。只要活在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要進去,和醫保一樣。高解春說。

而劉帆更強調數據的隱私和使用倫理,他表示,精准醫療產業里,採用醫院的數據時一定要是過濾了個人隱私的豁免數據,個人的數據放在這個群體里不應該涉及個人的隱私,應該沒有姓名、沒有年齡,變成一個群體數據,這個數據是可以拿來做科研和研究用的。精准醫療所面臨的倫理問題不止一個,比如,不少人提出質疑,通過精准醫療預診出胎兒基因的唐氏綜合徵,那麼這樣的生命就沒有選擇來到這個世界的權利嗎?媽媽來決定,其實倫理要隨著科學的進步而進步。朱岩梅說。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