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推行“簽約醫生”制度需向醫療改革尋路

【蘭州晨報  2015-11-27  觀點  記者王聃  報導】

近日,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和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要求各地規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與管理、加強社區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等。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各地要力爭實現讓每個家庭擁有一名合格的簽約醫生。

盡管還有五年的緩衝期,但一切已令人遐想。簽約家庭醫生制度的推行,帶來的顯然不止是個人就醫的方便,它還具有多重的公共意義。一些普通的病症在家就能得到良好的診斷與治療,而不必都擁擠向醫院,對個體而言,這意味著就醫成本的減少,這些減少的成本累加起來,必然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意味著國家醫療支出將被減負。而當醫院特別是大醫院中的就診者數量減少,醫生就將不再處於那種每個病人只能看2分鐘的焦灼狀態,由此帶來醫療質量的普遍提升。

然而具體到簽約醫生的推行上,一切可能依舊沒有這般簡單。一方面,簽約家庭醫生如何來獲得普通民衆的信任?它是一個問題。當患者對社區門診甚至是三甲以下的醫生都習慣性不信任,他們又如何會來輕易信任一個所謂的簽約家庭醫生;另一方面,如何鼓勵那些專業技術優良的醫療人員沉下基層,來做一個簽約醫生,亦不容忽視。是從現在醫療機構中選擇醫生來做兼職簽約醫生,還是來打造專業的簽約醫生隊伍,在政策的具體路徑選擇上,尤其需要認真考量。

關於簽約醫生的制度,很容易讓人想起全科醫生的現狀。盡管早在四年之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決定建立全科醫生制度,要求大力推進該制度。但因全科醫生常常是處於分級診療的首診環節,這就決定了全科醫生多數只能在社區乃至農村等基層就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雖然全科醫生制度在被大範圍推進,但在現實招聘中其頻頻遇冷。某種程度而言,全科醫生和簽約醫生都是位於分級診療的首診環節,他們的現實功能相似,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亦會具有某種趨同性。

換而言之,簽約醫生制度很難踽踽獨行,它必然要向醫療改革尋路。更細化地來講,簽約醫生制度的兌現過程,亦必然要是一個醫療資源逐漸下沉並均衡的過程。當醫療資源分佈不再呈現出城鄉、大小醫院間的天壤之別,患者自然對大醫院和專家們過度迷信,進而能夠接納家庭簽約醫生的存在。與此同時,醫療資源的下沉與均衡分佈,必將帶來基層醫療環境的向好、基層醫療工作者待遇的改善,由此帶來的就是大量專業性人才樂於到基層,就任家庭簽約醫生。

醫療應該是公民最基本的福利之一,簽約家庭醫生制度的提出,正是醫療體制現代化的重要表現。但可以肯定,它不會這麼快地到來。關於新醫改,學者鐘南山曾經奉獻了一個觀點,新醫改的成效主要有三個衡量標準。第一個,看病貴、看病難解決沒有?第二個,醫患關係改善沒改善?第三個,作為醫改主力軍的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有無調動起來?由此對比,所謂簽約家庭醫生制度,亦當是新醫改的內容之一。目標已然提出,整體的改革仍需提速,我們對此心懷期待。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