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醫療大數據爆發下的醫改路徑 上海市醫改辦副主任許速: 利用信息化、大數據制定醫改方案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6-04-20  新健康  記者盧杉  報導】

公立醫院改革到今天,最缺位的還是政府。政府一開始缺位,主要是從資源上來說;現在最缺位的是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不要說院長怎麼不好,社區怎麼不好,實際上政府的管理比較不好。”近日在杭州舉行的第八屆“健康中國·西湖論壇”上,上海市醫改辦副主任許速對合理使用大數據支持醫改作出詳細解讀。

近年來,中國的醫療數據呈現指數級增長,不僅催生了大量創業公司,更為監管的科學性提供了支持。但其價值並未得到有效挖掘,甚至有陷入數據海洋無所適從的趨勢。

多位醫改辦負責人認為,打通大數據與醫療健康渠道,對下一步醫改的科學決策存在巨大價值,但多數監管部門並未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醫療數據爆發

醫療數據呈現爆發態勢。

以上海市為例,上海數年前開始建設健康信息網工程,現由一個政務外網下的衛生信息網,市中心、醫聯、17個區中心構成了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兩個數據庫。

據上海市醫改辦副主任許速統計,截至2015年12月,健康網平台上現有422家公立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方面匯總了1400萬人員的信息,1.5億條明細數據,每日增加103萬條。截至2016年1月,市級平台共採集約8億份門急診診療病歷,約625萬份住院病歷,各類明細數據累計超過200億條,數據總量達10T級,增幅1600萬/天、1T/年。另外,截至2015年12月,全市醫療機構共匯總710萬條住院病案首頁數據、每年增加300萬條。

杭州的情況與上海類似。

據杭州市衛計委主任滕建榮介紹,杭州智慧醫療的基礎是結構化的電子病歷和標準化的電子監控檔案,現已建立了包括全院通結算、全程分時預約等服務在內的全城通應用,囊括11家市級醫院、39家縣(區)醫院、84家社區醫院和3家市直民營醫院,並設有統一的掛號和結算APP,註冊29萬用戶,累計服務96萬人次,有統一的Wi-Fi,並統一註冊了支付寶城市服務。

全國而言,截至2015年11月,全國有1238家三級醫院建立了信息庫進行診療信息和費用查詢。但各方對海量數據的挖掘應用仍不見章法。

“互聯網企業從雲上到雲下,用先進技術開發了符合醫院、醫生和患者之間合理的項目,包括醫、藥、環境等。” 滕建榮表示:“但改善流程等都五花八門,沒有標準化。”“我們缺乏認識數據的方法。”許速認為,“在人類分析數據能力遠落後於獲取能力的情況下,如何高效地將大數據轉化為信息並提煉成知識,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上海數據醫改路徑

“上海已納入醫改試點,並將在信息化、大數據支持上推進醫改。”許速描述上海醫改路徑。

對於醫療大數據如何塑造醫改路徑,許速認為,行政決策必須建立在經過嚴格檢驗的數據基礎上。具體來說,要用大數據建立分析標準、評價體系、管理機制,以及基於大數據的決策和公立醫院運行模式。

對於曾經的評價方式,許速稱,“現在醫院的評價體系是收入、門診量、住院病人,但這會使醫院的規模越做越大、收入越來越高、病人和財政的負擔會越來越重。公立醫院的產出評價體系和管理機制,應以衛生信息化為基礎,建立以公益性和效率為核心的機制。”他表示,“公立醫院的產出應主要是病種,並通過大數據研究病種和寄主的關係,病種和資源的關係,資源和醫務人員的效率、符合的關係,建立標準是上海醫改的核心。”具體來說,就是基於客觀數據,按照疾病診斷和技術應用設定病種組合指數,測算公立醫院平均病種組合指數,形成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產出評價的度量衡。分析病種與效率、技術、費用、資源的關係,科學評價公立醫院服務效率、技術水平、費用控制、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以此來落實政府政策和政府管理。

此外,利用大數據分析疾病的病理和病因還將發現其他機會,如肺癌和胃腸道癌在中國的發病率較高,這些樣本和分析對於正在尋找研發目標的制藥企業也極具價值。

“由於公立醫院改革沒有度量和價值尺度,目標雖然很明確,但達不到扎扎實實的結果。公立醫院改革到今天,最缺位的還是政府。政府一開始缺位,主要是在資源上,現在最缺位的是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不要說院長怎麼不好,社區怎麼不好,實際上來說還是政府部門的管理比較不到位。”許速說。 

首次全國試驗

數據標準化在監管層面的應用始於2015年。

2015年1月28日,國家衛計委下發《關於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的通知》,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團隊在2015年底作為第三方機構,對醫院、醫患雙方的工作效果進行了評估。

劉遠立認為,醫療領域的評估對象為醫療技術和服務,所以要從技術和服務上量化。他介紹,這是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用統一量表詢問醫患雙方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劃分為9個維度、52個指標,滿分80,涉及8萬多調查問卷,31個省市自治區,136家醫院,36000多名醫護人員和47000多位患者。此次調查的醫院平均分為70.5。

患者方面,對於選擇門診和住院就醫的影響因素依此為技術水平高、就近方便、服務態度好、設備先進、就診環境好等等。“調查之前,我們覺得患者獲得感非常差,但結果顯示門診總體滿意率91.4%,住院滿意率96.2%,比2013年”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的76.5%和67.2%都有提高。

掛號方面,65.7%的患者為窗口掛號,20.1%為網絡預約,“後者的滿意度顯著高於前者”。患者最希望的門診改善是縮短候診時間,而住院最需要改善的是伙食。

醫護滿意度令人堪憂。1/3的醫生稱沒有足夠時間與病人溝通,81.1%的醫生認同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仍有將近20%的醫生認為沒效果。超過40%的醫生日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64.5%的醫生工作負荷過重,只有33.6%的醫生擁有充足睡眠時間,只有40%的醫生表示休滿了法定假期。

根據劉遠立團隊的研究,臨床質量測量中最重要的是結果指標。“影響臨床療效的因素很複雜,加上醫院與患者個體差異,如果不進行標準化,即使有大量的電子病歷,也可能是蘋果和桔子相比較。”其對北京30多家三級醫院5年的700多萬電子病歷評估顯示,“沒有標準化和標準化後的醫院排行榜相差甚大,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等級評審,現在‘三甲’和‘三乙’沒有顯著差異。”劉遠立認為,公立醫院三大核心指標應為質量、效率和公益性,並以此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數據的重要應用領域是監管和評估,評估關鍵在於明確評估對象的工作目標,並將目標轉化為可測量指標。”他說。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