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中國掘金精准醫療千億市場 癌症臨床應用鋒芒初露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25  證券·專題  記者孫宇婷  報導 】

2015年,精准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帶火了基因測序;2016年,在海外相關新藥、新股等刺激及中國利好政策的催化下,精准醫療再度異軍突起。

從診斷到治療,運用精准醫療手段,不僅可以提高醫療效率,降低藥物副作用,還將大大節約醫療費用,因此精准醫療受到了海內外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而精准醫療領域蘊藏的數百億美元的機會,也讓越來越多的國際醫藥巨頭和風投機構爭搶著布局。

知名風投澳銀資本董事總經理劉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市場未來的空間可能達到上萬億元,目前中國市場規模尚不足百億,但相關公司的估值總和已接近千億元。不過,對於好的項目,我們願意給予更高的容忍度。”最近,美國精准醫療新星——Celator制藥有限公司,其股價創下18天暴漲8倍的財富神話,震撼了納斯達克市場。歷來跟隨美股重大新題材進行主題炒作的A股,最近精准醫療板塊也出現異動,安科生物、北陸藥業、千山藥機等個股悉數上漲。已經火了幾年的A股相關板塊是否還有進一步掘金的機會?更多投資精彩信息,請關注微信公衆號(每經投資寶,MJTZB2)。

●6年後市場將達880億美元精准醫療是一種基於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借助基因測序、蛋白質組學技術,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交叉應用,實現比傳統方式更加精准的治療。

傳統的經驗醫學導致醫療資源浪費和醫療效果欠佳。據統計,美國醫療系統每年因不必要的治療和沒有效果的治療造成的浪費高達7500億美元,相當於醫療總開支的30%。新藥開發業著名專家、前美國食藥監局(FDA)資深新藥審評員龔兆龍博士近日在一個醫藥會議上公開表示,在腫瘤藥群體中,一個腫瘤藥平均只對25%的人有效。而精准醫療能夠打破這種局面,針對每個人的情況,個性化精准用藥,包括藥的種類和劑量。“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精准醫療以個人基因組信息為基礎,是在生物分子基礎上的、因人因病而異的個體化醫療,為病人量身打造最佳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盡管精准醫療是一個相對較新的事物,但這種概念已或多或少地存在於醫療健康領域多年。

為進一步瞭解精准醫療市場的機會,記者查閱了市場調研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去年末發佈的《全球精准醫療市場(2015~2022)報告》。報告稱,到2022年,全球精准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880億美元,2015~2022年,預計該行業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2.6%,北美和歐洲將成為精准醫療市場的領頭羊。

報告還指出,目前精准醫療產業的大多數突破來自於癌症醫療技術的進步。2004年,被診斷出癌症的病患獲得正確治療的幾率是10%,而目前這一幾率已經達到70%~80%。

●美國精准醫療短期主攻癌症領域精准醫療市場逐步走向成熟,除受到個性化治療需求日益增長外,技術性創新和進步(包括基於生物標記物的測試、下一代基因測序及精准影像技術)推動外,政府的支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5年初,美國就啓動了精准醫療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根據白宮官網發佈的精准醫療計劃相關細節顯示:2016年,美國財政預算撥付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食藥監督管理局(FDA)、美國國家醫療信息技術協調辦公室(ONC)等機構共2.15億美元,用於資助精准醫療領域的科學研究、創新發展。其中,資助NIH1.3億美元,用於百萬人群規模的醫療研究,以促進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同時為形成數據共享機制打下基礎;資助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7000萬美元用於腫瘤基因組學研究,開發更加有效的腫瘤治療方法。

現階段,NIH正在利用這筆資金建立國家級的大規模研究群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每投入人類基因組計劃1美元,產生的回報將達到140美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NIH官網獲悉,針對不同階段,美國精准醫療計劃設立了短期和長期目標。短期內,將集中火力攻克癌症領域,目標是擴大精准醫療在癌症研究中的應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希望通過不斷積累的遺傳學和生物學疾病知識,發現針對各類癌症的新型及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長期目標則是將精准醫療推廣到大規模的衛生和醫療保健領域。就目前看,精准醫療在日常醫療保健中發揮的作用還相對有限。

為此,NIH計劃啓動一項針對全美境內至少100萬名自願者的研究。參與者需要提供自身的基因數據、生物樣本及其他健康信息,而這些數據會被用於大範圍的疾病研究,最終實現更好地預測疾病風險、瞭解疾病發生原因,並找出改進的診斷和治療策略。

海外市場上,目前除美國外,英國和澳大利亞都已在精准醫療市場開展布局。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在2012年就提出了“十萬基因組計劃”,並於2014年春天正式啓動,擬於2017年前完成10萬人基因組測序工作。澳大利亞的“十萬基因組計劃”也於2015年底推出。

在美國,目前精准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才開始不久,成功的公司為數不多。專注美國基因檢測隱形醫療的Myriad Genetics(NASDAQ:MYGN)公司依靠乳腺癌的Brac1/Brac2的易感基因檢測產品,每年能獲得數億美元的收入。而今年1月遞交上市申請的基因編輯技術公司Editas則宣佈已經能夠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眼科疾病治療,也是CRISPR基因編輯領域首家IPO公司。

知名風投機構澳銀資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基因檢測是精准醫療的入口”。劉宇向記者透露,目前已看了很多精准醫療、基因檢測方面的項目,“我們的感受是,這裡面魚龍混雜,有很多創業項目並不是想象中那麼靠譜。”●“富礦”背後:一大堆棘手問題待解決看上去,精准醫療是個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富礦”,但就現階段來說,這個行業仍然存在很多現實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即便是在精准醫療產業發展較快的美國,目前還有很多醫生不具備DNA檢測資格,或者說無法準確地向病人解讀檢測結果。

《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刊登過一個真實的案例。受訪者是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遺傳學家大衛·米勒,當時一對夫婦帶著他們5歲大的女兒來看病。這個女孩個頭很小,看起來協調性也不太好,而且身體很容易受到外部感染。之前的醫生給她做過DNA測試,想借此瞭解她的身體發育遲緩是否和已知的遺傳狀況有關。這名醫生根據DNA檢測結果認定,小女孩的染色體22q11區域缺失——這意味著她患上了迪格奧爾格綜合徵。(Di-George)。這種綜合徵通常表現為學習和生長緩慢及心臟畸形,病人後期發展成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也在增加。目前,尚沒有已知的治癒方法。

米勒拿到這份檢測報告後,對此進行了重審,他發現染色體22缺失的位置,並不是導致迪格奧爾格綜合徵的相同位置,這很有可能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遺傳標誌。米勒的結論是:這個身材矮小的小女孩其實沒有患上迪格奧爾格綜合徵。這一結果讓女孩的父母大舒了一口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美國媒體近幾年相關報道後發現,類似的誤診是較為普遍的,而這些錯誤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煽動病患或其父母的焦慮情緒。2012年《癌症》雜誌上的一份研究,描述了一個接受子宮切除手術女人的案例,這種極端手術背後,是對基因測試結果的誤判,但這個女人因此永遠失去了生育能力。

盡管發展迅速,精准醫療依然是一個年輕且正在成長中的領域。

目前,推動精准醫療實現既定目標所需的諸多技術尚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甚至還沒有被發掘出來。例如,面對全美來自各大醫院、診所的逾100萬名自願者,研究人員需要找到數據收集的標準化方法,也需要找到有效的辦法將大量的病患信息存儲於數據庫。

精准醫療計劃也引發了一些道德、社交和法律方面的問題。由於大量健康數據的存在,個人健康信息的保密工作變得至關重要。從受試群體角度說,也需要理解參與研究的利弊,這意味著研究者需要開發出一套嚴格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程序。

此外,成本也是一個問題。精准醫療計劃本身就會帶來數百萬美元的成本,隨著項目不斷推進,未來數年需要源源不斷地給予資金支持。類似基因測序這種技術,現階段價格仍然很昂貴(盡管測序的成本下降很快),而開發用於基因或分子特徵靶向治療的藥物也價格不菲。承擔這些靶向藥物成本的第三方付款人(例如私人保險公司),也很可能面臨資金壓力。

如果精准醫療將來發展成為日常健康醫療的一部分,那麼醫生和其他醫療提供商需要具備更深厚的分子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知識功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愈發頻繁地發現,自己不僅需要解釋遺傳測試結果,還需要瞭解這些信息如何對應到後期的治療或前期預防當中,並向病人準確地傳達這些信息。 

美國上市公司樣本 

案例1:

白血病新藥測試獲重大突破 Celator18天漲8倍

近期,美國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型生物制藥公司,因18個交易日股價暴漲逾8倍,一舉成為美股大明星,吸引了包括投資大鱷史蒂夫·科恩在內的大舉買入。 

白血病新藥獲突破性進展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這家股價一飛沖天的公司全名是Celator制藥公司(NASDAQ:CPXX),於2014年10月在納斯達克上市。據官網介紹,公司主業是開發及生產高級生物制藥產品,研發並分銷治療癌症、白血病和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法,服務遍及美國和加拿大。

3月中旬,Celator公司突然公佈了一項重大利好:在幫助高危老年白血病患者延長壽命方面,公司大力推進的Vyxeos療法,比目前針對後期臨床試驗的標準化護理方案效果更顯著。

在針對309名高危(二級)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臨床III期研究中,通過Vyxeos療法的,即接受新型白血病藥物CPX—351的受試者,從試驗日開始算起,平均壽命達到9.6個月。而那些獲得標準的阿糖胞苷和柔紅黴素組合治療的受試者,平均壽命為6個月。統計數據顯示,這項試驗進行兩年後,Vyxeos試驗組中病患的存活率約為31.1%,而標準治療組的存活率為12.3%。

據Celator公司報告,兩組試驗組產生的副作用水平相當。事實上,Vyxeos包含的兩種藥物,與傳統的標準護理方案是一致的,但是卻利用了一種創新的劑型和載藥技術,在CPX-351中,兩種藥物的比例為5:1,以盡可能發揮兩種藥物在循環中所需比例。

對於這個令人欣喜的試驗結果,公司表示會向有關方面提交申請,爭取今年底拿到美國官方批准,並在2017年第一季度拿到歐洲地區的批准。消息曝光後,Celator股價出現飆升。

大佬科恩日淨賺2000萬美元Celator這款新藥對抗的AML(acute myeloid leukemia),是一種快速惡化的白血病,年紀越大發生幾率越高。在超過60歲的病患中,不超過10%可以存活5年。

3月14日,Celator公司公佈了這款新藥的突破性進展,隨後盤中停牌;次日複牌,開盤旋即暴漲386%,在當天最後半小時的交易中,股價再度飆升,最後以437%的驚人漲幅報收於9.03美元,領漲納斯達克。要知道,3月14日停牌前,Celator的股價只有1.68美元。截至4月22日,Celator市值為5.72億美元,從複牌之日算起,該股累計漲幅已達到836.3%。根據美國證交會要求,由於股價異動,在3月15日收市後,持股比例超過5%的投資者需披露持倉情況。在Celator股東名單中驚現美知名對沖基金經理史蒂夫·科恩。披露信息顯示,科恩持有8.3%的Celator股權,目前為Celator制藥的第一大機構持有人,且上述股份都是在Celator宣佈新藥測試成功後第一時間買進的。

據商業內幕報道,科恩通過其家族式資產管理公司Point72,獲得了大約280萬股的Celator股份,買入價在1.5~2.10美元,僅3月15日當天,就淨賺2000多萬美元。Point72當前資產規模約為110億美元。 

案例2:

測序龍頭Illumina高調布局液體活檢 蓋茨、貝佐斯跟投

如果說Celator是精准醫療領域的新星,那麼基因檢測市場的Illumina(NASDAQ:ILMN)則是當仁不讓的行業龍頭。截至4月22日,公司市值高達211億美元。以市值計,Illumina目前是美股生物醫藥板塊前20大公司之一。 

基因測序界的華爾街寵兒

Illumina致力於開發、生產和銷售用於對遺傳變異和生物學功能進行大規模分析的集成系統,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目前在序列鑒定、基因型鑒定和基因表達市場為基因組研究中心、制藥公司、學術機構及生物技術公司提供服務。

Illumina於2000年在納斯達克市場首次公開發行600萬股,當時每股發行價為16美元,後在2006年5月和2008年8月兩次增發,增發價分別為25.5美元和87.5美元。

受益行業前景向好和公司作為領頭羊業績的持續攀升,Illumina成為華爾街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目前股價達136美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彭博終端發現,Illumina前五大股東中不乏明星機構身影,如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基金貝萊德集團(6.76%)、共同基金巨頭美國先鋒集團(5.88%)以及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4.87%)等。

2015財年,Illumina全年營收達22.2億美元,同比增長19%。在國際會計準則(GAAP)下,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收入為4.62億美元。2015財年,Illumina毛利率為69.8%,略高出2014財年1個百分點。2015年,公司研發費用增加至4.02億美元,而2014年為3.881億美元。

據Illumina公司數據顯示,全球NGS(二代基因測序)的應用市場規模預計為200億美元,其中,腫瘤診斷和個性化用藥是最有應用前景的領域,市場規模達到120億美元。 

進軍液體活檢領域

今年1月,Illumina作為主要出資方成立了一家名為Grail(聖杯)的新公司,其通過簡單的血液檢測進行早期癌症篩查。資深谷歌高管Jeff Huber隨後被挖,成為Grail公司首席執行官。

Grail公司專注的液體活檢領域,被認為可能是改變癌症檢測的新方法。其通過抽取血液進行癌症篩查——捕獲腫瘤脫落進入血液的腫瘤細胞或DNA,從而替代從腫瘤本身提取組織,為一些病人省去了手術活檢和穿刺活檢的痛苦,這正是腫瘤診斷與治療領域的新趨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家醫療領域的新秀還得到了科技界大亨比爾·蓋茨和傑夫·貝佐斯(亞馬遜創始人)的垂青,紛紛跟投,A輪融資總計達到1億美元。如果蓋茨和貝佐斯押注成功,那麼未來迎接他們的將是年均數百億甚至千億美元的機會。

Illumina高管傑伊·弗拉特利稱:“這(液體活檢)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估計其市場價值高達200億~2000億美元。”Grail計劃於2019年推出一個能做多種癌症早期檢測、定價1000美元以內的產品。

盡管頂尖風投和人才都在湧入這個領域,但業內也不乏質疑聲。比如“實現精准的早期血液篩查還需要很長時間,且在技術達標後,還須讓醫生和保險公司瞭解到這種檢測方式的好處,並成功說服他們採用”。更重要的是,任何有瑕疵的檢測手段,都會導致誤診和誤治,由此帶來的後果更加嚴重。

甚至連這項技術最狂熱的支持者都意識到,他們追求的醫療目標可能無法成為現實。Grail公司董事會成員Richard Klausner就感嘆,“讓液體活檢成為全世界範圍內都接受的測試標準,這究竟是一個可實現的夢想,抑或一個白日夢?”作為初出茅廬的新秀,Grail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從股價走勢看,Illumina公司今年以來股價波動較大,因HiSeq2500、3000和4000等測序儀銷售未達預期,今年一季度的營收低於預估水平,4月19日Illumina股價大幅跳水,暴跌23.16%,創單日最大跌幅紀錄。不過投行分析師認為,Illumina業績下滑只是個例,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競爭加劇所致,基因測序行業整體前景依然向好。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