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台灣長庚與中國新里程合作:高存活率驅動跨境醫療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6-05-20  朱萍】

最近一年,海外醫療人數暴增300%,市場第一次進入快速發展期,服務機構也越來越專業化,繼中介之後,醫院派海外醫療機構迅速崛起。

本報記者 朱萍 北京報道近日,台灣長庚醫療財團法人(下稱“台灣長庚”)和新里程醫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新里程醫院集團”)達成合作,共同籌建遠程醫療中心、國際肺癌中心等,以推動跨境醫療。

據瞭解,中國跨境醫療服務機構目前有上千家,大致可分為三類:傳統跨境醫療服務機構(中介)、國外醫院駐中國辦事機構或合作轉診醫院、互聯網跨境醫療服務平台。而新里程醫院集團通過與境外醫療機構直接合作的模式,將促進“境外醫療醫院派”崛起。

在新里程醫院集團CEO林楊林看來,新里程醫院集團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便是推動跨境醫療,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個性化診療方式,對中國中高端人群頗具吸引力,醫療機構亦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診療方案。而且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跨境遠程問診走向大衆,越來越多的中國患者希望不用出國便能享受到國際醫療資源,獲取國際權威醫院第二診斷建議。

數據顯示,中國人海外就醫的平均費用高達15萬美元,其中赴美治療人群中腫瘤占七成。台灣嘉義長庚醫院蔡熒煌院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的醫療技術及新藥是主要驅動因素。因中國新藥准入等各種原因,中國新藥上市較國外要晚5-6年,不過在台灣可以幾乎做到同步上市。”“高存活率”驅動跨境醫療市場新里程醫院集團成立於2011年,時隔三年,其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合資共建的北京新里程腫瘤醫院(同時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國際診療中心)正式開業。2016年3月底,新里程醫院集團宣佈獲得PE機構中信產業基金控股投資。

台灣長庚醫院是被稱為台灣“經營之神”、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投資成立的非營利性醫院,通過了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 2014-2017) 國際醫療認證,為全球JCI最大醫學中心級醫院。台灣長庚設有國際醫療中心,中國大陸的病患是最大的境外來源。

新里程醫院集團首席戰略官王昳介紹,此次台灣長庚和新里程醫院集團合作為雙方就台灣長庚醫院先進管理模式、採購流程、信息化搭建、經營管理、績效考核等進行訓練、交流。

據瞭解,台灣長庚醫院所建立起來的精益醫療服務模式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他們以8%的醫師資源提供了12%的醫療服務,診治的腫瘤病人占全台25%;長庚主治醫師人均年門診人數是大陸同級別醫院醫師的2-3倍,而出院人數是1.5-2倍。

“目前大陸大概有300-400家與台灣的醫院簽署姐妹醫院,盡管過去獲得JCI輔導,但具體落實到治療仍有一定差距。長庚醫院與新里程醫院集團的合作,將具體落實到一個專病(第一個是肺癌)的治療,希望能探索出新的合作模式。”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蔡熒煌院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新增430萬癌症病例,死亡病例超過281萬,其中肺癌死亡病例超過21%,人數達61萬多,即平均每15個死亡患者其中一個便是肺癌患者。

據瞭解,台灣長庚醫院在診治腫瘤方面,亦是採取多學科會診模式。台灣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李冠德以肺癌為例介紹稱,一位肺癌病人,會由胸腔外科、胸腔內科、血液腫瘤科、呼吸治療科、放療科、化療科等相關肺癌綜合診治專家一起會診。

蔡熒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的醫療技術及新藥是催熱跨境醫療的主要因素。“由於中國的新藥准入方面還存在較多障礙,導致新藥上市時間較晚。台灣新藥則基本與美國同步,患者能更快地獲得新技術與新藥進行治療。”有業內人士以肺癌用藥向媒體分析指出,美國的肺癌靶向和免疫藥物目前共有11種,當中靶向藥已經發展到第三代;中國只有4種,“最新”的靶向藥是美國2011年獲批的,還停留在第一代,一旦患者耐藥後,就面臨無藥可用。“藥物跟不上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的肺癌患者有40%受益於國外的新藥。”據UDG、民生證券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赴美就醫人群中腫瘤占七成。新的醫療技術及新藥等確實大大提高了癌症病人存活率。民生證券研究院及《從中美癌症存活率對比看中美醫療差距》的5年生存率數據顯示,很多癌症病種生存率差異較大,如在中國皮膚癌存活率為39%,美國為91%;前列腺癌存活率為54%,美國為99%;其他胸腔腫瘤為31%,美國為66%;骨腫癌為17%,美國為66%等。

 

跨境醫療“醫院派”崛起

據瞭解,新里程醫院集團國際化最重要的一步驟便是發展跨境醫療。選擇台灣長庚醫院作為國際化的第一站,林楊林指出,這是因為此前雙方有合作基礎,而且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語言文化能方便中國患者。

近年來,隨著中產階級群體的快速發展,且境外醫療服務體驗優質,使得跨境治療的人數逐漸攀升,而跨境醫療也成為醫療市場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3年全球醫療健康旅遊產業經濟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醫療旅遊產業的規模約為4386億美元,已初具規模,斯坦福研究所估計這一數字在2017年將達到6785億美元,四年復合增長率約12%。

ChinaRNA數據稱,以中國醫療費為參照對象,美國的平均治療費用高出中國3-4倍,歐洲國家只高出30%,而另據UDG及民生證券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海外就醫的平均費用為15萬美元。

巨大的潛力使得跨境醫療服務機構越來越多,它們得到資本的追捧,並且呈現出產業化、平台化的趨勢。如華邦健康(002004.SZ)2015年收購了德國萊茵醫院和瑞士巴拉塞爾醫院,在滿足中國客戶需求的同時可以引進技術理念,做大做強康複產業;這個巨大的市場甚至吸引了非醫療健康行業企業的布局,如同在2015年建築裝飾系統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江河創建(601886.SH)成功完成對澳大利亞最大的連鎖眼科醫院Vision 的收購。

據瞭解,中國跨境醫療服務機構目前有上千家,大致可分為三類:傳統跨境醫療服務機構(中介)、國外醫院駐中國辦事機構或合作轉診醫院、互聯網跨境醫療服務平台,三者各有利弊。

其中,傳統的跨境醫療服務機構起步較早,數量較多,主要是通過與國外醫院達成合作協議,將中國患者介紹到合作醫院,有的伴隨陪診服務,如盛諾一家、邁德瑞、厚朴方舟等都屬於這類傳統型機構。這些機構可以為患者推薦醫院,提供預約,甚至陪診等,不過中介費用較高,患者只能在推薦的醫院中做選擇。

而隨著互聯網不斷地向醫療領域滲透,跨國醫療平台亦開始出現,並迅速成長,這些平台可以讓患者更快速便捷地瞭解中國外醫療服務的利弊,不過對患者對甄別能力要求較高。目前有春雨醫生控股的春雨國際、不久前剛登陸新三板的就醫160等。

另一派則是“醫院派”,大都是國外醫院駐中國辦事機構或轉診合作醫院,方便轉診,亦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好、更權威的治療方案。

2014 年以來,美國的梅奧診所、克利夫蘭等名醫院相繼在北京設立辦事機構,或者與中國醫院建立轉診通道,主推治療癌症、兒童病、血液病等擅長的領域,以此來吸引大批患者,並且促進了中國外醫療界的交流。

不過,辦事處的管理成本較高,實力及水平也不能與醫院本身相提並論,而且患者只能選擇這一家醫院轉診。

近兩年來,很多“醫院派”在“升級”,不是設一個作為中間橋樑的辦事處,而是與中國醫院進行深度合作。

從新里程醫院集團與台灣長庚醫院合作看,應該屬於“醫院派”升級。此次,台灣長庚醫院並非在中國建辦事機構,而是進行深度合作,採取與新里程醫院集團共建的模式。在業界看來,這種模式能夠節約成本,而且在轉診出去治療完成後,在中國進行康複等事宜還有一個“大本營”,方便與醫生進行溝通,患者不再是“斷線的風箏”。

“新里程醫院集團能為患者提供類似‘私人醫生’的服務,在境內完成分診,看實際情況建議患者選擇國際遠程會診作為第二診斷意見,或是轉診到境外,幫助患者得到最為合理的治療方案。” 王昳表示。

除了新里程醫院集團在布局跨境醫療外,中國還有多家醫院在進行相關布局。如在今年3月初,韓國三星首爾醫院和京東方旗下北京明德醫院在京宣佈,雙方將就醫療團隊交流、腫瘤、心腦血管等重症治療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致力於推進重症醫療進步,為患者提供高品質服務;5月8日,三星首爾醫院又與陽光保險集團旗下的陽光融和醫院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健康管理、多學科協診、癌症治療中心等方面展開合作,並推動醫療交流。(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