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新政府更應支持農業生技

[中國時報 2016-06-02 撰文/ 余淑美 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新政府將生技產業列入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但仍以醫藥生技為主。雖然提及新型強勢農業計畫,目標是增加產值和生產機會。但以農委會一貫的保守思維,相信這個計畫仍侷限於短期內促進農產品的產銷,並未能思考如何利用高科技長期開創新農業,尤其如何利用尖端科技使資源投入減少,但是產出及附加價值增加。現代醫藥生技以基因工程為關鍵技術,為何農業生技不可?

社會大眾對不了解的新科技產品有所疑慮,這可以了解。因此,科學家必須秉著良心根據科學證據來說明真理。基改作物對於環境保護、降低生產成本及提供糧食安全有絕對的益處與貢獻。但是有利益衝突的團體及產業不斷將之汙名化,更使得社會大眾心生排拒,這對台灣農業生技的發展有長遠負面影響。

最明顯的兩個例子,其一是農委會不願意管理基改作物,不當行政措施反而阻礙基改作物的發展,造成市面上有許多進口基改產品,但是國內長期研發的先進基改作物,例如大量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及消費者遭受農藥殘留的抗病毒木瓜,及添加於飼料可減少有機磷汙染環境的植酸酵素米,被農委會阻擋10多年無法上市。其二是民粹立法將基改食品趕出所有校園,不但增加營養午餐與自助餐的成本,也讓未來的主人翁自小即誤解基改食品,失去探究這個21世紀改進我們生活最重要高科技之一的機會。

全球人口快速增加,聯合國預估2050年全球人口將從目前的74億增加到近95億。但是,各國因工業化、城市化及環境汙染,可耕地面積反而逐年減少。而二氧化碳過量排放導致全球暖化,不但使氣候變遷極端化,造成高溫、乾旱、及水災頻率增加,作物生長也受影響而產量明顯降低,使糧食危機的威脅與日遽增。這些問題無法僅以速度慢且效率低的傳統育種解決,必須運用基因工程的尖端科技,才能有效改良作物,提高作物抗病蟲害及耐逆境的能力、增加營養成分、及提升品質與產量。

全球基改技術進步神速,第1代普遍販售的基改作物(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含細菌來源基因及蛋白質,可抗蟲或抗殺草劑。第2代已獲許可上市的基改作物,只多含小片段植物來源基因最新一代的基改作物則是透過精密且安全性高的基因編輯技術。目前這類基改產品通過生物安全評估的速度已加快,先進國家已預期未來全球農業市場將會被這種技術的產品擠爆。

基因編輯技術可快速創造出各式各樣優良作物品種,及為農民解決許多耕種上的問題,例如減少灌溉水及農藥、肥料的施用、提高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等。這個新興科技,不需投入很多研發經費,也適合小國家及小公司,如果政府支持,台灣絕對來得及趕上。

希望新政府拋開舊思維,在農業生技發展上有明確智慧的藍圖與策略,支持發展突破性農業生技產業,不但開創具國際競爭力的新世代農業,也讓台灣農業永續經營,及因應未來全球的糧食危機。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