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中國科學家在茲卡病毒藥物標靶研究中獲新突破

【中新社(中國)  2016-10-27  記者張道正】

由大陸天津大學楊海濤教授和南京大學籍曉雲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茲卡病毒關鍵藥物標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該團隊解析了茲卡病毒NS2B-NS3pro蛋白酶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此蛋白酶複合物在茲卡病毒整個生命周期中起關鍵調節作用,這一蛋白酶複合物結構的解析也為開發治療茲卡病毒的特效藥物奠定了重要的結構基礎。

研究發現,茲卡病毒的NS2B-NS3pro蛋白酶複合物是一個關鍵抗病毒藥物標靶。因為只有該蛋白酶複合物被啟動,並完成一系列水解反應後,病毒才能啓動複制過程。科研人員成功解析了茲卡病毒NS2B-NS3pro蛋白酶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病毒蛋白酶被啟動的關鍵分子機制。

"NS2B-NS3pro蛋白酶複合物好像一把‘小剪刀’,它被啟動後,會把跟病毒複制相關的一條長鏈蛋白質‘剪斷’,分離後的多個蛋白質‘小單元’進行組裝後,才能啓動病毒的複制。"研究團隊成員、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陳俠介紹說,"我們最終想要實現的是,對蛋白酶進行抑制,不讓它被啟動及發揮作用。"

利用該蛋白酶複合物作為藥物靶點,科學家們已經成功篩選到一種被稱為"aprotinin"的有效抑制劑。"aprotinin"是一種臨床藥物,並在手術中被用於止血。它對茲卡病毒蛋白酶活性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該抑制劑的發現將有助於進一步開發抗茲卡病毒的藥物。

陳俠稱,把蛋白酶複合物作為藥物靶點開發抗病毒藥物已有成功先例,例如,C肝病毒針對蛋白酶結構設計的藥物telaprevir和boceprevir就已經上市。

此外,研究還發現,茲卡病毒蛋白酶存在一種特殊的"自抑制"狀態。據此,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抗病毒藥物設計策略—如果能設計一種化合物可以將病毒蛋白酶鎖定在"自抑制狀態",將會導致該酶無法被啟動,最終達到抑制病毒複制的目的。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最新的數據顯示,茲卡病毒已經傳播到60多個國家和地區。茲卡病毒感染除了能夠造成新生兒小頭畸形,還能引發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而後者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能導致患者癱瘓甚至死亡。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