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晚期膀胱癌 治療大躍進 林口長庚:特定標靶藥具抑制效果 研究成果發表於醫學期刊

【中華日報  2017-03-07  記者戴淑芳】

膀胱癌在台灣每年大約新增2000多位病患,林口長庚醫院6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發現一項抑癌基因,可用特定標靶藥物抑制腫瘤大小,打破腫瘤基因調控的失衡,為膀胱癌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泌尿腫瘤科教授馮思中表示,膀胱癌是泌尿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台灣每年約新增2000多名個案,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的2.8倍。

膀胱癌初期表現以血尿為主,一些病人會有頻尿、急尿或下腹部疼痛等現象。早期膀胱癌治療的成功率可高達90%,但已有轉移的病人5年存活率將低於50%。化療失敗的病人可用2016年美國FDA最新核准的免疫治療藥物PD1或PD-L1抑制劑,但治療反應率也僅有大約15%。所以,晚期膀胱癌的治療仍有許多瓶頸待克服。

馮思中表示,林口長庚醫院和新加坡癌症中心合作研究發現,KDM6A抑癌基因在膀胱癌細胞內的突變率高達38%,造成與其有拮抗能力的基因EZH2異常作用,導致癌細胞中基因表達調控失衡,讓癌細胞的生長更活躍。

研究團隊從體外的細胞學實驗中發現,KDM6A突變細胞在使用標靶藥物EZH2抑制劑GSK343後,可以觀察到細胞的生長明顯受到抑制,接著在實驗動物的腫瘤生成達一定大小後使用抑制劑GSK503,持續觀察14天,就發現腫瘤大小有效抑制達24%,更在觀察第16天達33%。

進一步將實驗方式改以人源性腫瘤細胞異種移植(PDX)模型亦發現,在使用抑制劑GSK503第14天就可觀察到腫瘤生長被抑制的現象。

歷時3年的實驗證實,標靶藥物EZH2抑制劑的使用,可有效打破基因調控的失衡現象,抑制KDM6A突變細胞的腫瘤生長情形,從而證明此一調控機制在膀胱癌中的重要性。

馮思中表示,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轉譯醫學期刊」,相信這項發現將為膀胱癌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個新的方向,也提供合併藥物使用的一個新的選擇。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