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亞洲首例!長庚完成「電子眼」手術 全盲可望拾回視力

【NOWnews  2017-04-14  記者陳鈞凱】

台灣全盲病人靠著「電子眼」重見一絲光明。林口長庚醫院昨(13)日宣布完成全盲病人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這一名41歲的男子因罹患基因變異的「夜盲症」無藥可醫,近2年不但無法再工作,更只能待在家裡手杖不離身,上個月在捐助下順利完成人工電子眼植入。這不但是台灣第一例,也是亞洲第一例。

人工仿生眼(人工電子眼)是近年眼科領域的重大突破,但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困難度高,手術加材料費用就高達約900萬元,林口長庚是在弘廬基金會慈善捐助支持下,首度將尖端科技引進國內,並實際用於臨床醫療。

林口長庚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表示,該名男子曾任建築公司主任,近5年漸漸覺得視力減退,即使在白天巡工地時,也常因看不清楚地上雜物被絆倒受傷,起初不以為意,但近2年情況惡化,視力嚴重喪失,不但晚上不敢出門,連白天視力也受影響。

男子確診罹患俗稱夜盲症的「視網膜失養症」,因為基因變異,最終白天夜間視力都會異常,嚴重者可達全盲,無藥可醫。

黃奕修說,退化性視網膜失養症是視網膜感光細胞不明原因逐漸凋亡,一開始出現夜盲症,最終連白天的視力與視野皆嚴重受損,逐漸喪失,藥物與手術完全無法有效治療,在台灣,估計病人數約8000至1萬2000人,生活嚴重受影響,許多人因此導致殘障。

黃奕修指出,人工電子眼是將微小刺激電極,以精密手術植入眼球內部,貼附於黃斑部表面,利用類悠遊卡式的非接觸訊號傳遞方式,把眼鏡框上攝影機掃到的影像訊號,無線傳送到眼球內的電子元件,再經由未萎縮的視神經傳導至大腦視覺區。

一旦植入人工電子眼,黃奕修說,病人視力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根據統計,術後96%患者可看見正方形、三角形、圓型等特別形狀的物體;約60%患者可見約10公尺距離的物體,像是可以自行走向10公尺遠的門並開門,雖然視力仍無法跟正常人的眼力相比,但已可幫助吃飯時使用刀叉或者行走時躲避燈柱等。

長庚醫院眼科部已成立「人工電子眼與視覺研究團隊」及人工電子眼中心,該中心強調,電子眼可讓病人重新依靠視覺進行活動,不過,新的視覺與病人記憶中的視覺經驗是不同的,植入後仍需要適當的復健過程,才能體驗電子眼帶來的助益。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