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評論/發展台灣智慧醫療潛力

【中國時報  2017-05-24  李友專/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

知名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日前發布最新的全球醫療照護品質排行,在195個國家中,台灣位居第45名。其他亞洲國家,日本排名11、新加坡第21、南韓第23,都比台灣佳。我以智慧和創新的觀點來思考台灣的醫療發展,建議要以人工智慧與臨床實證發展重大疾病的精準醫療預防醫學。

隨著醫藥科技發展與健康照護品質增加,全世界平均餘命增加,台灣預估在2018年邁入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帶來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重大疾病的增加。

一直以來,醫療產業對於重大疾病,都著重於治療方式,例如新藥開發與儀器檢驗發展。然而就新藥開發的時程通常10到15年,所具備金額通常數百億以上,這並非是台灣醫療產業可以負擔。但台灣醫療產仍憑藉著醫療品質與服務,讓台灣醫療享譽國際,因此不可輕視台灣醫療軟實力之雄厚。

從民眾對醫療的期望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勝於更多的醫療,以智慧與創新的角度來推動「預防勝於治療」。要發展重大疾病之預防醫學與精準醫療的重要步驟之一,透過將個人基本資訊與疾病預防知識庫,以人工智慧進行交互分析,計算出個人化的重大疾病風險與各種有效防範措施,並依據依照個人需求與狀況,傳遞最有效果之防範措施。

精準醫療預防醫學可視為依照個人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疾病史、家族疾病史、基因、生活環境,來打造個人化的疾病預防。這過程中關連到眾多的資料運算,例如基因型、表現型(個人基本特質)和暴露型(即生活環境與習慣等因子)。因為台灣健保資料庫與電子病歷的基礎建設完善,台灣在表現型資料研究是可與世界競爭。並可再藉由物聯網,如穿戴式與物聯網裝置,來收集表現型與暴露型資料。

而在醫療上的藥物使用或相關治療措施,都是需要經過臨床驗證,同樣地,藉由人工智慧進行重大疾病之精準醫療預防醫學,也需要經過臨床研究來驗證其有用性與安全性,雖然臨床研究仍需要3到5年的時間,但仍可寄以厚望。

台灣不只有潛力能成為「東方矽文明」的發祥地,同時醫療產業的發展更能讓智慧城市中存在智慧醫療。藉由台灣特有的醫療基礎建設條件及人工智慧應用,讓台灣能以創新的重大疾病之精準醫療預防醫學,來與西方世界領導的新藥開發並駕齊驅,且同時為全世界醫療做出貢獻。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