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中央研究院院長 廖俊智:台灣應架構 人才循環供應鏈

【工商時報  2017-06-12  記者杜蕙蓉、陳碧芬】

能源問題、人工智慧、糧食危機、資源短缺,循環經濟的競技大賽已然登場,在全球正面臨永續能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挑戰下,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認為,未來除了廢棄物的利用效益賽局外,架構完整的人才、產業、基礎科學的循環供應鏈,將是啟動台灣下一波成長動能的最大關鍵。
他表示,基礎研究及人才培育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應建構「研發輔助產業(RSC)」,連結產學研界,打造完整的研發生態系統,讓畢業生有出海口。
廖俊智表示,台灣活力高,卻未能把活力導向同一面,反而是動能互相抵消,導致民眾普遍存在戒慎恐懼、憂心忡忡,其實這顯示台灣有危機意識,有這種警覺反而不會太失敗。以下是他的看法紀要:


問:行政院最近力推4年扶植百家以科技為導向的研發服務公司(RESEARCH SERVICE COMPANY,RSC) ,就是出自於你的想法,這個概念的發想為何?
答:這個概念的意義在於人才的育成和基礎的研究,這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在美國矽谷隨處可見「研發輔助業」,年輕人創業投入的領域非常專一,例如儀器、設備、遠端監控與操作、數據及影像分析模組、試劑開發或客製化系統服務等。
台灣研發輔助業 幾乎為零
這些領域台灣不是做不到,但國內在「研發輔助業」卻幾乎是「零」,主要是年輕人或學研界沒有想過可以把它化為事業,在國內,100塊的研究經費中,可能有40塊是花在買國外儀器設備或代測服務,其實那個設備或服務我們就可以做。例如生技產業領域廣泛,只要能細分做到專一,有些材料的供給、檢測或實驗,就可以形成「研發輔助業」。
如果碩、博士能在政府經費或民間資金挹注下,投入「研發輔助業」,開發的儀器、軟體、試藥和服務等,就可以提供給中研院或大學,甚至國內外的產學研界,其創新的技術就能帶動經濟成長率;並有更多的經費可在投入學研界進行基礎科學的再創新,培養更多碩博士的就業,這才是人才循環供應鏈,也可打造完整的研發生態系統。

問:低薪、人才外流一直被視為未來競爭力下滑的隱憂,您如何看此一現象?
答:人才被挖角無法避免,換個角度想,應該要很慶幸培養的人才受青睞,表示台灣的技術能量水平不錯,而且如果沒有人出去就沒有空缺可引人進來,這也是年輕人的機會,應該要給自己有大顯身手的企圖心和自信心。
我很鼓勵年輕人創業或往研究走,不要怕失敗,邊做邊改,為自己爭取機會,如果創業的氛圍正向,經濟動能旺盛,低薪自然可解決。
分解PLA 才能打通循環經濟關節

問:循環經濟成為近年熱門議題,院長認為台灣發展循環經濟的困境為何?
答:循環經濟最大的決戰點有兩個領域,一是把非糧食的農作物轉化成化學原料,分解為高分子原料再利用成產品;另外,則是將廢棄物產生的沼氣,再利用成為電,最關鍵技術是在化學原料和沼氣的領域。台灣的回收率全球居冠,但技術上卻還未能分解聚乳酸(PLA),其實只要能分解PLA,就能打通循環經濟的每個關節,讓循環經濟再利用的產出,價格最便宜就是贏家。

問:院長先前就是以研發的異丁醇生物合成技術被應用在生質燃油製造而聞名,目前是否有新的技術引進台灣?
答:我的研究是把細菌裡的不同物質轉化成化學品,以生物取代石油生產化學品,向大自然取材,直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品,減少人類對石油的依賴,希望能同時解決環保和能源的問題,這也是循環經濟的一環。最近我的實驗室也已開始運作,我期待能有新技術的突破,讓台灣有更大的創新能量。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