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印發:建協同高效開放的科技創新體系

【中國 中醫藥報記者趙維婷 2017.06.14】

         近日,科技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印發《“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出到2020年,建立更加協同、高效、開放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解決一批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突破一批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構建更加符合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特點的研究模式和技術體系,顯著增強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的能力和中醫治未病的優勢。

        規劃明確,傳承、豐富與發展中醫藥理論體系,完善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系統整理、挖掘和傳承100位知名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建設1500種中醫藥基本古籍文獻數位與資源資訊庫;提升8~10種重大疾病和3~5種疑難病中醫藥療效水準,開發一批中醫治未病技術並推廣應用;提高中藥資源保障水準和新藥研發能力;完善中醫藥國際標準,形成不少於50項藥典標準和100項行業標準,完成5~10個中成藥品種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作為藥品註冊,建立一批中醫藥研究中心與聯合實驗室,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制定一批民族醫特色診療技法技術標準,建立10~15種民族醫臨床診療方案與指南,建立民族藥資來源資料庫、民族藥安全性、有效性評價等平臺等。

        規劃提出了發展前沿關鍵技術與創新方法、深化中醫藥理論傳承與創新、提升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水準、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術、促進中藥資源保障與價值提升、加強中藥研發技術和產品開發、推進中醫藥標準化與國際化、加強民族醫藥傳承與創新、構建中醫藥創新網路與支撐體系九項重點任務,前沿關鍵技術與創新方法、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研究等31個專欄。

        其中要求,加強系統生物學、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多學科前沿技術與中醫藥的深度交叉融合。建成並發佈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名錄資料庫,聚焦持有人(保護主體)認定、保護來源披露、惠益分享等關鍵問題,在智慧財產權制度整體框架下推動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專門保護制度。完成6~8個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成熟方案的大樣本多中心臨床研究,建立6~8個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循證指南,初步闡明其療效機制,並進入高級別的臨床指南。圍繞健康狀態中醫辨識評估、疾病風險預測預警、健康干預等治未病核心環節的關鍵技術,借鑒現代生命科學、生物醫學的成果,充分利用資訊學、大資料、互聯網等技術,提升中醫治未病的能力和水準。以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和動態監測為基礎,全面提升中藥資源資訊化水準及種質資源保護能力。明確200~300種常用中藥的潛在毒性物質和機制,建立潛在毒性物質相關資料庫,開展50~70種常用有毒中藥在新藥研發過程中安全性評價研究,開展30~50種常用中藥注射劑的致敏物質篩選、鑒定、控制、風險評估等研究。

        為保障實施,規劃提出了統籌協調、多元投入,完善政策、構建體系,人才培養、學科融合三項措施,要求建立中醫藥科技多元投入管道,引導地方政府、企業、社會機構等多方面的力量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完善符合中醫藥特色與規律的中藥新藥審批標準和管理辦法。建立以知識價值、科研能力、創新成果和應用發展為導向的多元化科技人才評價標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激勵機制,鼓勵中醫藥科技人員創業,健全科研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等。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