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對抗國際大鯨魚 醫材業要組艦隊聯盟

【工商時報  2017-11-03  記者杜蕙蓉】

全球最大醫療器材商展MEDICA本月13-16日德國杜賽道夫登場!約230家國內醫材廠將參展,並與大陸上千家大廠和國際業者對戰;面對日益殘酷的世界盃賽局,醫材業除擬組合艦隊聯盟到海外打群架外,公會也呼籲要求政府合理分配預算挹注資源。

醫材公會理事長洪盛隆表示,台灣醫材廠商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很難有力量對抗國際大鯨魚,因此,要組合成主題式艦隊聯盟,例如細分為開刀房、急診室、病房等,將所有的設備整合服務為艦隊聯盟,此舉將有利於國際採購標案的進行,群起群力到海外行銷。

長期來都以海外參展行銷並主打自有品牌的雃博董事長李永川認為,台灣產業要轉型發展,應該是聚焦在將現有資源的重置轉向,調整現有資源的新方向。艦隊聯盟也可以先建構一個共同的品牌平台,先增加產品的能見度,帶動中小型醫材廠打進國際市場,壯大實力後,再發展自己的品牌創造營運利基。

洪盛隆表示,2016年醫材產值1,415億元,應用生技(含檢測保健品等)達945億元,整體的產值是遠大於製藥的800億元,且醫材產值中73%是外銷,不僅為國家賺外匯,也還是生技業的繳稅大戶。

但是面對中國醫材廠商挾以政府強力扶持崛起競爭,以及歐美領導廠商整併擴大規模的威脅,台灣廠商在全球市場上的能見度大幅萎縮,完全不復當年榮景。

醫材公會祕書長郭士揚指出,醫材產業在亞洲市場有三個機會點,包括高齡化、經濟起飛及網電消費市場就近投入資源;不過綜觀產業的發展,「贏者全拿(WINNER TAKES ALL) 」已經成為趨勢,再不加速腳步提出對策,未來的挑戰將十分艱鉅。

前醫材公會理事長郭義松認為,台灣有98萬家企業,而有95-98%是中小企業,在資金、人才、研發能量不足下,期望政府能協助跨知識型產業整合,並扶植研發成果,應用在雛型產品開發及量產上市,拓展國際市場。


上億元參展費…政府補助50.5萬 創造生技產業最大產值,卻僅獲不到2%投資

創造生技產業最大產值的醫材業,昨(2)日在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材展MEDICA的行前記者會上紛紛「叫苦」表示,政府對醫材業的資源挹注太少,整體投資不到2%,光是此次230家廠商遠赴德國參展,上億元的參展費,政府補助竟只有50萬5千元。

60年來,首次召開記者會的醫材公會,重要幹部群聚一堂,而台大醫公所教授王兆麟、前陽明大學醫工所院院長張正也前來贊助聲援。

醫材公會理事長洪盛隆指出,醫材是生技產業的重要產值和外銷主力,但政府給予的重視與資源卻無法與新藥相比。此次參展,會員的支出超過1億元,但政府給予公會的補助僅有50萬5千元,相較於大陸上千家廠商的參展,預算費用幾乎是由各省市政府補助下,中國政府傾全力扶植,已經是國內醫材廠最大的威脅。

對於現階段資源分配上肥下瘦和人才短缺憂心忡忡的前陽明大學醫工所院長張正說,政府的生技投資中,醫材佔比不到2%,而且民間投資也約95億元,真的太少了。

張正建議,為激化產業動能,政府應該將過去投資20年的生技案資金活化,多轉一些投入成功率較高的醫材業,並「逼迫」像工研院等法人,將好的案源獨立出來,用過去扶持電子業模式創造新動能,且以AI結合醫材創造新契機。

王兆麟表示,醫材不是一般商品,而是戰略性與老百姓福祉的產業,假設政府抱持著完全公平競爭,任由大陸傾銷,甚至健保若採最低價原則,台廠生存壓力就很大,一旦照顧病人的物資被外商掌控,將是國家危機。

醫材公會前理事長顧問郭義松說,醫材產業海外拓展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而是市場行銷,如何將創新醫材整合帶到南向國家,才是商品化的最後一哩路。

另外,璟明實業董事長陳濱也呼籲,除針對產值不到5%的東協,政府也不要忘了95%的市場,南進要成功也不能採過去錢或商品進去的模式,要有釣魚策略才能永續。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