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醫療領頭,串聯生技、電子產業合作網路 王金平:跨域整合 重中之重

【工商時報  2017-11-28  王金平/生策會創辦人】

2007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立法至今,剛好滿10年,這個法案帶動產業創新轉型,最高時(2015年12月)曾創造1兆1,538億的市值!雖然近年來,大家對於台灣市場太小、資金、人才不足,甚至是否繼續發展都出現雜音,但如果檢視台灣傲視國際的醫療水準,將醫療和生技的橋樑銜接,整合資源,大健康產業鏈將不僅是850萬個家庭的守護神,它可能再造台灣經濟奇蹟!

醫療和大健康產業,不只是個人健康更關係著台灣,緊接ICT世代,下一個台灣的創新經濟佈局。

趨勢專家認為健康產業是繼IT產業之後的全球”財富第五波”,就連阿里巴巴的馬雲也預言,未來世界首富將出現在健康產業。

面對這一場新賽局,很多人都會質疑台灣有實力加入嗎?

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最關鍵的是2007年通過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這個條例是以美國拜杜法案為借鏡,由本人破例領銜提案,跨黨派連署下一週內完成條例三讀,讓技術、資本、人才得以匯聚,帶動製藥、醫材轉型創新。

因為這一項條例,帶動的生技投資總額已超過500億、研發投入總額亦達200億,受惠企業百餘家、研發品項近3百項;目前台灣已有12項新藥、42項高植入式醫材研發成功在國內外上市,確實起了引導創新研發的成效。

根據2016年美國科學人雜誌公布的全球生技排名中,台灣在53個國家中排名第23;亞洲排名第4,僅次新加坡、香港、日本,比南韓、中國佳。從評比的7大分項來看,台灣的優勢是在友善的產業政策和法規制度,最大的劣勢則是「產值太少」、「規模太小」。

很顯然的當前生醫產業不論資本、營運或外銷規模都太小,加上內需囿限、國際市場拓展艱辛,更難突破;近幾年來生醫營收成長動能也是相當緩慢,整體上市櫃總產值僅有2400多億。

談到這裡,我們看到了這個產業的矛盾,台灣有很多創新、動能很強,但是沒有產值?沒有市場規模?這個原因主要是過去政府扶持20年的生技產業,大多偏重技術、創新、研發,最關鍵的「市場」並沒有被整合進來,而這個市場就是-「醫療」,也是大健康產業核心引擎!

想想生技產業仰賴最深的「醫療」沒有緊密連結,而只是一味投入研發,最後產品好不容易上市了,卻很難在市場端被醫界接受,產值自然難以爆發。這個問題不解決,生技就很難成為產業,所以如何幫助產業在現有的基礎和優勢上打通市場,擴大規模和打進國際市場,是當前關鍵 !

我認為產業要重新整合,找到生技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和火車頭。台灣已經擁有絕對優勢的醫療,就如同建築業能夠帶動鋼筋、水泥、石材等產業鏈發展一樣,事實上,醫療正是生技產業發展的火車頭!而且幸運的是台灣具備世界水準的醫療。

醫療讓世界看到台灣,是我們應該把握發展的關鍵產業。醫療不僅是照顧全民健康的服務,更是帶動大健康產業經濟的火車頭,開啟很多醫療創新,而且是悠關國家GDP的高附加價值產業。

過去我們單獨談生技產業發展,太薄弱、也太限縮,事實上以醫療產業能夠帶出的產業鏈非常龐大!今年我提出「大健康產業」的新產業架構,以台灣醫療做產業發展的火車頭,集結整合跨領域從IT電子產業、醫資通訊產業、生技製藥、創新醫材、精密機械到精準醫療和預防醫學等,各自產業不應單打獨鬥,而是把彼此的優勢緊密結合,如同正在發展的物聯網概念,例如將IT電子產業充沛資金和打入全球供應鏈的國際資源導入新藥研發布局,創新醫材與精密加工研發製造整合等,透過醫療當作平台,整合連動上中下游不同產業鏈共榮發展。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