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打造台灣生醫大未來 專利智權人才不可少

從實驗室研發到藥物生產、從醫院高端手術到日常居家照護,台灣的醫療產業已經滲入每個人的生活當中,更極有可能是下一個聞名全球的「Made in Taiwan」品牌。然而,從產業的觀點來看,找尋台灣獨有的利基市場,將是繼續壯大生醫產業實力的關鍵,而若不能及時培養熟悉智財法規與市場操作的跨領域人才,更會是發展生醫產業的一大隱憂。

「台灣的醫療技術世界聞名!」在醫療科技展的開幕典禮上,總統蔡英文致詞時特別指出,台灣在活體肝臟移植、人工生殖的存活率都位居世界前茅,代表台灣不但有能力提供高品質的臨床醫療服務,醫療產業也將成為台灣對外輸出、尤其是拓展新南向市場的利器。她也期許,台灣的臨床醫療成功經驗能夠與「5+2」產業中的生技業相結合,打造屬於台灣的國際醫療品牌。


圖1:總統蔡英文(中)出席第一屆醫療科技展 (照片來源:生策會)

今年首度舉辦的醫療科技展,並不只是生醫業者自己的活動。相反地,在生策會創辦人王金平所擘劃的大健康產業藍圖下,生醫與其他的製藥、醫材、零組件、服務、金融…...都有互利互補的空間。

醫療科技展,台灣生醫實力首度完整呈現

因此,這場展覽其實是台灣首次在生醫產業的火力展現,參展的除了有生技業者,還包括健康照護、醫療院所、醫療設備……等,鴻海、大立光等科技製造業,也趁此機會展示了他們在生醫領域的發展成果,連新光集團也結合了旗下的醫院、人壽、保全等事業體,展出一條龍的生命產業價值鏈。

展覽中的一項重頭戲,就是兩岸四地的民間生醫團體簽署了《兩岸四地生物醫藥創新合作協定》。「這絕對不是個空泛的協定!」生策會會長張善政強調,今年10月底時,台灣的生策會、中國大陸的醫藥創新促進會(藥促會)、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以及澳門國際中藥品質研究會,就已經協議未來將在臨床研究、監管制度、金融支持的面向增加交流與合作。


圖2:兩岸四地代表簽署《兩岸四地生物醫藥創新合作平台》協議。左起為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盧毓琳會長、生策會楊泮池副會長、中國藥促會宋瑞霖執行會長、澳門國藥會王一濤講座教授 (照片來源:生策會)

「台灣的臨床跟研究都相當有水準,大陸的市場潛力也相當可觀,而當生技業需要資金支持時,香港更是華人圈最有資金動能的城市,澳門也是另一個生技業的樞紐;」張善政強調,「這些能量如果都能結合起來,我們華人絕對能在全球的醫藥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

作為兩岸四地中生醫研發的領頭羊,台灣的成績雖然有目共睹,但在產業表現上卻總是差強人意。最明顯的,從2007年到2016年,台灣上市櫃(含興櫃)生醫業的市值從1262億元暴增至1兆元,但營收只從455億元增加到2416億元,連當年在立法院力推《生技新藥發展條例》過關的王金平都承認,生醫產業的產值太小,成長緩慢。

市值高,產值低,台灣生醫產業面臨瓶頸


圖3:2007~2016年台灣上市櫃(含興櫃)生醫產業市值與營收變化(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2017 中華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2017/12/07)

台北醫學大學閻雲教授指出,台灣的製藥產業鏈相當完善,在新藥探索有各大專院校與國衛院、生技中心,進入到臨床試驗後,則是臨床試驗業者與醫療院所接棒,待新藥取得上市許可,也有符合cGMP、GMP要求的藥廠可以支援生產。

問題是,台灣新藥廠商的臨床試驗,大多以第二、第三期為主,產品數占整體達64%。此外,在佔比45%的小分子藥物中,又有超過60%是老藥新用或新劑型。換句話說,台灣生醫業者擅長的,不是風險較低、獲利也有限的中後期臨床、就是不太需要基礎研究的劑型或用途改良,還難以跟真正的國際大藥廠匹敵。

「台灣新藥研發目前在unmet needs或first in human的案例還很少,大多都是first in class或者best in class,」閻雲認為,台灣未來生醫產業可以走的路,是專注於利基市場,如黃種人的特有疾病,尤其台灣有完整的健保資料庫,對於相關的基礎研究非常有價值。「像是楊泮池副會長的華人肺癌研究,就已經取得國際認可的領先地位。」

除了技術以外,閻雲認為,台灣生醫產業還需要能把研發成果推向市場的跨領域人才。「不能只有研發人員,還要能夠強化選題、技術移轉、策略聯盟……這種人實在太少,」他指出,包括專利佈局、監管法規、公司營運都需要熟悉實務運作的人才,研發的成果才能夠順利商業化,台灣的生醫產業夢也才有可能實現。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