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中國證監會向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伸橄欖 支持創新藥企上市

8月31日,關於全國政協《支持未盈利生物製藥企業在A股創業板上市融資的提案》,中國證監會在官網回函表示,依法創造條件引導尚未盈利或未彌補虧損的生物醫藥等創新企業發行股權類融資工具並在境內上市。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和監管規則,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高科技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發行上市。

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達3485家,2017年全年共419家企業實現IPO,融資2186億元。全年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近80%,其中生物醫藥企業32家,融資147億元;2018年上半年共63家企業實現IPO,融資923億元,其中生物醫藥企業3家,融資31.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幾年中,百濟神州、萬春藥業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赴美上市一度成為創新藥企業的不二選擇。

而今年4月港交所發佈新規以來,已經吸引諸如歌禮生物等一批生物醫藥企業赴港上市,百濟神州試水美股、港股雙重上市。赴港上市熱潮背後,還是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已在香港上市的企業,兩極分化現象也十分顯著,不同類型企業需要對標的選擇做出更準確判斷。

香港市場更加趨於理性,上市門檻較低;而內地市場估值和流動性具有一定優勢。

滬深港三地資本市場「爭搶之勢」

中國創新藥領域的迅猛發展之勢也加劇了資本市場的火熱程度。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創新藥領域發生27起PE/VC投資案,涉及52億投資額。另據Evaluatepharma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醫藥研發投入已達到了1454億美元(不包括醫藥生產投入),2012年到2016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4%。隨著新藥研發成本的不斷攀升,全球醫藥研發投入預計在2021年將會達到1600億美元,2016年到2021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1.9%。

對比全球,中國的醫藥研發投入佔比較低。但2012-2016年間,中國醫藥研發投入佔全球的比重平穩上升,5年來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9.2%,遠高於全球的2.4%。2013年開始,中國創新藥進入了快速成長期。預計2018-2020年期間,將有10-15個自主研發的新藥獲批上市。

2017年中國醫藥股股價漲幅前十的股票,有一半以上是創新藥企業。其中恆瑞醫藥更是收穫將近2000億元人民幣市值的漲幅。

根據廣證恆生研究報告顯示,過去制約中國醫藥產業創新的因素,一是以藥養醫的體制導致劣幣驅除良幣,企業創新意識不強;二是過去的審評審批監管體制導致中國新藥審批時間過長、剩餘專利期限過短;三是這些年創新藥的賺錢效應並不明顯。

除了研發過程的長周期,資金的投入也成為長期以來發展創新藥的難題。因為融資限制,在此之前赴美上市一度被中國創新藥企業視作首選「標的」。

一位新三板創新藥企負責人表示:「在美國,早期介入投資的機構,後續可以通過納斯達克市場退出。然而,在中國,此類機制的缺乏也使得大批原來優質的創新藥企只能遠赴納斯達克上市。新三板市場對於這個退出功能的承接曾經做出過諸多嘗試,但最終並沒有實現。在今年港股市場伸出橄欖枝之前,已經有很多相關企業處在觀望的階段。」

生物醫藥企業的高門檻使得其投資專業屬性更強,企業需要把核心能力、技術和資本形成通路,長期研發的投入給公司的持續發展注入長期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不同市場標的的投資者對於生物醫藥領域的判斷能力也差距較大,海外市場更多「專業玩家」,相對也就更趨於理智。

高門檻之下受益企業有限

對比今年「熱潮」不斷的港股市場,內地市場相對顯得「平淡」。而港股「熱潮」的產生源於4月24日香港交易所發佈的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儘管還有諸多例如估值需達到15億港元,且申請人須至少有一隻產品已通過概念開發過程,例如相關藥物和安全監管機構,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或歐洲藥品管理局所規管的藥物已通過首階段臨測試,並已取得進行第二階段測試所需的必要監管批准等限制,但新上市規則生效以來,自歌禮生物科技成功打響第一槍之後,華領醫藥、盟科醫藥、信達生物製藥、方達醫藥、百濟神州、君實醫藥、亞盛醫藥、邁博藥業等大批仍處在虧損和臨床階段的生物科技企業相繼遞交招股說明書申請上市。

9月2日,一位廣州某中型券商分析師表示:「有需求的企業這一兩年大概率會努力登陸資本市場,基於目前一級市場處在資金面相對比較短缺的局面,也建議能融資的公司抓緊時間進行融資,早期投資人對於資金撤出的需求也反映較為強烈。未能成功上市融資的公司接下來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但長期來看中國發展創新藥的趨勢不會改變。」

對比港交所,證監會此次拋出「橄欖枝」,需在降低「門檻」等方面做出新的規定。目前,內地市場對於企業的營業收入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從收入標準來看,港交所明確「允許未有收益或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香港主板上市」,意味著即使生物科技企業沒有營業收入也可以申請在香港主板上市。而此前證監會《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最近一年的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

此外,在企業估值方面,《指導意見》要求最近一年估值不低於人民幣200億元,而港交所上市規則新政則要求上市時最低市值達15億港元。相比香港市場內地A股未來對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在營業收入、市值的要求更高。

生物醫藥企業投資領域長周期和前期持續投入帶來的挑戰仍是「痛點」。

針對現在的創業板,對於上市仍有一定盈利要求。醫藥投資可能最難的點就是不確定性,很多醫藥公司,尤其是新的化葯公司,整個公司管線很少,研發成功與否可能直接決定了公司能否走下去,更加類似單項目制的科技公司,失敗了也就結束了。」

綜觀港股市場,受到追捧的優質企業並不少,但也不乏反響較差、幾乎沒有成交量的企業。區別於A股市場,一旦上市,並不缺乏成交活躍度的現狀。而對於企業來說,尤其是對於資金持續需求的創新葯企來說,港股市場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融資能否具有可持續性。

分析師指出,「相比港股市場,內地市場的特點主要是流動性好和更高的估值,現在獨角獸暫緩,按照目前的市場走勢,年內放行的幾率很少。不過還是需要注意區別於常規理解下的註冊制,即使真的放行,也由於本身獨角獸企業門檻較高的原因,真正受益的公司也不會很多,並不具有普惠意義。」

(中國新浪網)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