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Mayo國際》中美醫療品質的差異在哪裡?

中美醫生收入水準的差距也是導致中美醫療服務品質差距的原因之一。中國醫生收入低是因為知識的價值被低估,醫生的價值體現被迫依賴於有形的藥品、醫療設備使用上。

另外,中美患者的就醫觀點差異也是巨大的。中國人普遍認為死亡即歸零的觀念讓病人對醫生期待有時不符合自然規律,進而產生許多無效的醫療行為,增加了許多醫療費用的支出。

中國醫院分層是很明確的,不僅僅有三甲,三甲裡再細分為鄉鎮級、縣級、地級、省會市屬、省級,還有部級三甲醫院,共六個層次。美國對於醫院的分級,只分醫學中心和普通醫院。

分級多並不會在醫療服務水準和品質上佔有優勢。分級有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是讓我們看到醫療水準的不同和差距,另一個作用是分級反而固化並擴大了這種差距。省部級的三甲醫院跟縣級三甲醫院的醫療水準和服務品質具有本質上的差別。

當然,這種分級也有好處,醫院多一些級別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的需要。而壞處是,都叫三甲醫院,三甲醫院裡再分六個細分級別,導致患者就醫導向混亂,因此患者就往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大醫院走。

中國的醫院,層級之間的差距遠遠大於美國。中國最高級的醫院醫療技術水準跟美國高級別醫院幾乎沒有差別,但是基層醫院之間的差別就是天壤之別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結果?美國的醫生全部是8年制醫學博士,根據官方公佈資料,中國醫生裡本科或以上學歷只占45%。這是因為美國只有一種醫學學制,就是8年制,而中國的醫學教育學制有8年制的博士,7年制的碩士,5年制的本科,4年制的大專,甚至還有3年制的中專,他們畢業後都叫醫師或助理醫師,都給病人看病。

中國的村醫多數是赤腳醫生和三年制學歷,鄉鎮衛生院、縣醫院裡的醫生大多是大學本科和大專學歷,地級市醫院的醫生大多是本科和碩士學歷,省級市醫院的醫生大多是碩士和博士學歷。這就導致中國不同層級的醫院實力的差距。

醫療水準的差距造成一種普遍現象,就是全國人民都跑去北上廣、省會城市看病。現在大醫院醫生一天差不多要看60-80多位病人,而官方資料顯示,全國醫生的平均門診量是每天看7個病人。由此可以看出醫院之間的閑忙不均,大城市的大醫院就常年處於戰備狀態,“三長一短“(掛號時間長,排隊時間長,等候時間長,看病時間短)現象嚴重,雖然這些醫生都是高級醫院的大醫生,但是病人對醫生的服務不滿意。

小城市的小醫院則常年處於門可羅雀的狀態,雖然服務時間比較長,但病人少,所以技術水準不高,醫療品質也差,病人對醫療結果不滿意。因此,病人對大醫院和小醫院都有不同角度的不滿意。大醫院能解決問題,但是病人對醫療服務流程不滿意,病人雖然對小醫院服務流程滿意,但是不解決問題,所以病人又跑去大醫院。

影響醫療品質的多種因素

醫生的知識勞動價值主要體現在掛號費、手術費等,但中國目前這些勞務收費嚴重偏離市場,無法體現醫生的價值。美國醫生靠知識和經驗大概可獲得40萬美金的年薪,中國醫生的年薪大概是10萬人民幣,中國醫生的陽光收入比美國醫生的陽光收入低很多。但中國醫生通過有形的藥品、檢查可獲得其它來源的收入,這也是被社會大眾所詬病的。

醫生的大處方、大檢查行為會對醫療品質產生影響。首先,面對新來的病人,醫生傾向於給病人開一大堆檢查項目,以便進行鑒別診斷,同時也有大檢查的嫌疑,再開一大堆的藥,其中包含安全而無效的藥品,有大處方的嫌疑。中國是全世界打吊針最多的國家,這是大處方的表現形式之一,醫生不給病人打吊針的時候,病人反而堅持醫生要給他打吊針,因為其他病人都打了。所以說,當一個錯誤的現象成為常態時,反而正常的現象變成是“錯誤”的。

醫保支付體系也會影響醫療服務品質。中國的醫保分三種,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職工醫保)、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新農合)。今年,國務院要求第二種和第三種合併,叫“雙保合一”。由於醫保的總額控制,第一可能會導致醫院拒收病情嚴重的病人,第二醫生可能會用一些便宜的藥品和便宜的檢查,導致醫療品質的下降。

中國的醫生不僅要考慮病人的病情做診斷和治療,同時還要算一筆經濟賬。美國是以商業保險為主,英國則是國家通過稅收提供幾乎免費的醫療服務。英國醫生在行醫時幾乎不考慮錢的問題,因為錢是政府出的。美國醫生也要考慮錢,但是他們考慮更多的是病人有沒有買保險,買的什麼樣的保險,覆蓋什麼範圍。

 “你準備拿多少錢來治這個病?”一般美國、歐洲醫生不會這樣問病人,只有中國醫生會這麼問,病人給的錢多治多一點,給的錢少治少一點。這種情況肯定會影響醫療品質。

就醫觀點之差異

中美兩國的生死觀差異較大,所以也導致了就醫觀的差別。首先,中美兩國對於死亡的觀點不一樣,對於美國人來說,死亡是人生的一個轉捩點,他們有宗教信仰,覺得好人死亡後可以進入天堂,所以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結束,就好像大學畢業一樣還要進一個更高的人生階段。相反,中國人覺得死亡就是一切結束、一切歸零,所以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由於兩國人民的生命觀不一樣,導致我們對醫生的價值和期望不同。美國人對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是比較順從的,隨遇而安,年紀大了或者心臟病發作,患者在醫院死亡,家屬不會去鬧;中國人對死亡,對醫生的需求有時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中國病人經常跟醫生說“錢不要緊,你一定要救回來”,還有說“醫生,哪怕你有1%的希望也要用100%的努力,”這意思就是無論如何醫生要把這個人救回來,有時卻是違背人的自然規律的。

另外,中國一般稱讚醫生說“白衣天使”、“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華佗在世”,他們把醫生當成神了,最好能夠起死回生把人救回來。一旦發生死亡,家屬就不依不饒,這是中美醫患關係比較大的一個區別,主要是因為我們對死亡的態度不同。

這種觀念會增加許多無效的醫療,使得醫療費用上升。有些病人大量的錢是花在癌症晚期,其實這個有相當一部分是無效醫療,是浪費的。病人一定要到北上廣排隊,在醫院門口等,到了醫院插了很多管,最後死在ICU病房裡。是全身插了很多管、衣服脫的光光的死去好,還是回家,親人都圍繞著你,陪伴著你,這樣死去更有尊嚴?

相比,國外對待臨終就更為理性。有一些病人會有生前的遺囑,第一個是當病不可能逆轉的時候,就和醫生說停止搶救,第二個是如果患者是腫瘤晚期,就採用姑息療法,就是對症治療,緩解疼痛,不去積極干預,主要是保證病人在世時間的生活品質,減少痛苦。中國有些人追求長命百壽,而導致“長壽而不健康”,只追求長壽,而不考慮生活品質。

美國醫生有一個座右銘,“偶爾去治癒,常常去緩解,總是去安慰。”這說明醫療的問題更多的是去安慰,真正能治好的疾病並不是那麼多。

(Mayo國際)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