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陸企攻精準醫療 將AI、大數據融加速融入醫學檢測

在中國大陸的大健康戰略下,中國第三方醫學檢驗研究領域正在高速發展。坐落於廣州國際生物島的金域醫學是在中國領先的第三方醫學實驗室集團,他們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加速融入到醫學檢測上,目前其檢測項目達到2500多項,是目前中國國內提供檢驗項目較全的醫療機構之一,年檢測標本超5000萬例,相當於40個大型三甲醫院的年標本檢驗數量。

今年6月中國首批罕見病目錄公布,當中有121種疾病納入該目錄當中。這份目錄意義重大,大陸業界指出,目錄的出臺將提高藥企對罕見疾病的研發積極度,加快罕見病藥品上市時程。專家表示,採用了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智慧檢驗,可協助罕病的診斷、預防以及加速“孤兒藥”的研發。另外,透過基因定序為精準醫療打下穩固的基礎。

2009年,子宮頸癌被列入中國“兩癌篩查”項目,中國大陸開始對農村婦女實施子宮頸癌篩檢。截至目前,金域醫學團隊在過去近十年時間累計做了約3400萬篩檢樣本,這個數據量相當於中國人群子宮頸癌篩檢量的15%左右。

中國大陸在進行子宮頸癌疫苗的生産,疫苗是針對不同的HPV基因型,感染的基因型不同,疫苗的作用、針對性也不同,利用大數據分析就能知道真正中國人群主要感染的HPV基因型有哪些,未來可指引廠家去開發疫苗,專門針對中國人比較高發或多發的基因型來進行疫苗研發。

9月金域醫學與中國科技巨頭華為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在第三方檢驗、病理診斷和基因分析的資訊化、自動化和智慧化,以及智慧城市、智慧醫療建設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也就説,這些龐大的檢測數據、病例數據未來將會傳送到“雲端”,一方面可大大提升存儲數量級,另一方面利用雲計算的特性,加快其運算速度以及便於數據“共享”。

盡管目前醫學檢驗的大數據在部分疾病的研究上已獲得階段性成果,但專家坦言,目前的數據仍不足夠大,更需要的是上升到國家層級,因為許多數據都必須國家來主導。更重要的是打破數據壁壘,每個醫院、大學、研究所都有自身的資料庫,且數據的標準不一致,導致了“共享”時會出現問題。因此,未來數據如何有效地打通,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日前,中國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金域醫學正式創建具有廣州特色的“精準醫療”檢驗檢測大數據研究院。其所依托的是,覆蓋全國90%以上的人口所在地區、年服務醫療機構22000多家和超5000萬例年標本量,包括全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齡層的巨量醫療檢測樣本數據。

據了解,金域醫學實驗室早在四年前已將AI“帶入”到檢驗領域中。在四年前,實驗室與香港應用科學研究院建立了合作的關係,通過該研究院研發的軟體進行子宮頸癌的初篩。如接收到一萬份子宮頸癌樣本,實驗室利用AI,把其中確定正常的樣本排除,隨後再讓醫生來進行診斷。相比傳統方式,這大大地降低了醫師的工作量。實際上,當下AI在醫學檢驗上主要是對樣本的初步篩檢。

今年2月,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以深度學習開發出一個能診斷眼病和肺炎的AI系統,該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登上當月的頂級期刊《Cell》。據了解,這項AI成果能根據影像資料,給醫生提出診斷建議,並解釋判斷的依據。比對實驗發現,該系統在診斷眼疾的準確率達96.6%;在區分肺炎和健康狀態時準確率達92.8%。數據顯示,從一張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上找到肺結節,一名經過訓練的醫生平均需要3~5分鐘,而依靠AI則僅需3~5秒。

據了解,金域醫學已與中國AI“大咖”進行合作,將AI融入大數據,嘗試對腎病進行研究。當下,AI已從病理,包括細胞病理的子宮頸癌、組織病理的肺癌和腎臟系統疾病,延伸到基因定序及微生物檢測等,比如幽門桿菌。

放眼全球,IBM、Google、微軟等科技巨頭近年都在布局AI醫療。如IBM Watson能快速篩選癌症患者記錄,為醫師提供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Google在糖尿病、神經性疾病診療等研究方面努力。

麥肯錫則預測,到2025年,全球AI醫療產業規模將達到總254億美元,約佔全球AI市場總值的1/5。

(引述廣州日報報導; 生策會摘錄整理)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