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大健康產業形勢大好 中國投資者看好醫療和AI領域

大健康產業形勢大好

中國的大健康產業在近年來快速成長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按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確定的目標,2020年中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超過8兆人民幣,2030年將達到16兆人民幣,醫療服務產業需求將保持穩定的成長。在技術進步、資金支持下,政策改革以及法規的不斷調整也助推著產業的發展。

從2015年到2018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的改革在各個細分領域可謂大刀闊斧,如精簡臨床試驗資料、抗癌藥降價談判、醫保控費、公立醫院改革、多票制變為兩票制等。專家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期裡,上述政策將對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今年以來,新藥審批、仿製藥一致性審評、兩票制等政策都進入逐步落地期,初見成效。地域性政策加快出臺,海南醫療特區建立、上海帶量採購經驗推廣。在醫療服務方面,醫生的多點執業放開,共用護士等新興業態正在出現。在醫療新技術方面,各類創新技術頻出,尤其搶眼的AI醫療已然破冰。在資本市場方面,投資人趨於理性和謹慎,而港交所上市新規讓生物藥企創新藥迎來一波資本高潮。”

在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名譽會長俞明德看來,當下一致贊許的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不僅是讓醫藥產業眼前受益,而且是未來10年、20年都將有益於產業的發展。

“這些年來,在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支持下,中國創新的面貌有了很大的變化,有越來越多的原創新藥或者類似原創藥的藥不斷出現。尤其在生物生產方面,基因藥物、新型疫苗、單株抗體以及圍繞精準醫療所需要技術方面有了一些進步,基因檢測以及基因編輯方面,新的一些免疫治療所用的新技術,PD-1,還有PDL- 1都有創新和突破。”俞明德指出。

不過,俞明德也表示,中國醫藥產業也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整個產業的產品結構,和美國等先進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國外的產品主要構成是生物藥,而中國是化學藥,這是明顯的差異。

從資料顯示,2017年FDA核准46個新藥,包括KAR-T和PD-1等新技術,創新市場占比美國67%,歐盟60%,日本68%,而中國不足20%。另據瞭解,美國癌症治療有70%的患者平均生存期已經達到5年,中國僅僅29%,發展空間大,2016年全球銷售排名前十大藥品中有7個生物藥,其中6個是單株抗體。

俞明德認為,中國醫藥產業製劑應該堅定不移的走國際化之路,而在生物醫藥領域應該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之路。“中國加入了ICH國際組織,和國際大多數國家申報標準取得一致,將來也有可能過渡到大多數國家品質標準互認PIC/S協定組織,向國際最先進的標準看齊及轉型升級。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由原來的注重國內市場,過渡到國內外兩個市場同時關注,包括‘一帶一路’國家、歐美日等多個國家等。2016年化學藥品製劑的出口對美國市場成長了40%,潛力非常很大,只要努力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俞明德說。

俞明德看到,在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資源、人力、技術、資金、市場還不夠。

需要用全球的資源發展中國的醫藥產業。“人走出去,產品走出去還不夠,還要資本走出去,以資本走出去來解決我們人力產品、技術、資金和市場不足的問題,這是當前一個關鍵。”

投資者仍看好醫藥產業

事實上,資本不僅在上述醫藥產業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在醫療創新方面也起著重要支撐作用。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指出:“醫療產業以十年為週期,沒有資本的支持,創新企業會非常少。即使在今天,中國投資環境變好、錢也非常多了,這種情況下,真正在中國進行原創研發的企業,還是很少的。只不過目前的形勢不樂觀,創新企業的推動還要繼續,不能停下來。微芯生物計畫明年以H+A的形式上市。”

雖然,年初至今,資本寒冬在各個產業輪番上演,但醫療行業跑贏平均值,依舊是資本市場上熱點。2018年上半年,生物技術/醫療健康依舊是僅次於TMT的第二大投融資領域和產業。

醫療產業通常被視為防禦性較高的行業,不易受到經濟週期的影響。但醫藥產業同時也是對政策高度敏感的產業。2018年,醫療政策進一步落地、法規改革深化,創投和股權融資持續成長,中國生物科技產業在近幾年內進步顯著。除了PE/VC加持,港交所針對非盈利企業的上市新規,給長週期的醫藥企業不斷拓寬路徑。

2017年,中國生物科技企業在國內外進行的首次公開募股(IPO)總規模高達28億美元,創紀錄新高。投資者可考慮通過私募股權、新IPO發行、近期在境內外上市的中國生物科技企業以及進軍生物製劑的傳統中國製藥公司,來佈局於該行業內處於初期階段的創新科技。

根據UBS報告《中國生物科技革命》,到2017年,中國生物科技企業擁有800種在研創新分子藥,從臨床前試驗階段到三期臨床試驗,其中10%處於三期臨床試驗。儘管研發仍處於早期階段,但中國已有四分之一的分子藥在海外開展臨床試驗,目前正在全球範圍內開發41種創新生物製劑。

值得注意的是,在CAR-T、PD-1/L1等熱門領域,中國企業的佈局在數量上趕上了國際水準,但在新藥品質和原創上,“缺乏創新、佈局重複、資本泡沫”等反思之聲比比皆是。除高投入和高風險,過於集中的腫瘤佈局是藥企要面對的挑戰之一。

爭相佈局醫療AI賽道

當下,除了資本能助力醫藥醫療產業發展外,大資料、醫療AI等前沿科技也給醫療產業帶來了新的生機。

據統計,AI領域去年有超過28家創業公司獲得融資,總額超過17億元。2016年被認為是人工智慧+醫療在中國形成投資風潮的元年,共有27家企業在這一年融資,其中16家企業融資金額在千萬級人民幣以上。中國各類公司,包括互聯網巨頭公司,爭相佈局醫療AI賽道。

唯醫總裁郝靜表示,從去年開始,唯醫也在進行戰略轉型,進入到醫療核心的領域,做線上線下骨科專科醫療服務。“骨科是比較標準化的學科。骨科70%的診療可能依靠審片,而在配合其他知識圖譜等方面的技術方面,配合現在有智慧讀片、智慧分診等等這方面的應用,都大有新技術可能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嘗試。”

針對人工智慧可能實現落地的方向,上海聚力康醫療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滌生強調整合醫療的概念:“比如說人工智慧為什麼不能商業化?大數據、物聯網為什麼不能夠很好的落地?實際上與我們缺乏整合醫療的概念密不可分。我們需要建立整個體系要説明醫院品質的提升的理念,才能更快的推動新技術的推動。例如人工智慧,對醫院來說,首先整體成本降下來,才能夠推動其更快的落地。”

廣東威爾醫院聯合醫生集團創始人兼 CEO 林子洪則坦言,從醫院管理者來思考,未來破解市場化難題的路徑,需要培養資料跟AI結合的人才。此類AI人才,不是程式設計人才,也不是簡單的從業者,哪怕是輔助性的人才也需要去瞭解,怎麼操作、怎麼分析、怎麼推進。另一方面,還有垂直領域的AI工具也成為可能的突破點。醫生需要緊扣臨床的,視覺化大數據的工具,只有通過跟醫生緊密互動,才能更好的助推商業化。

新技術的開發離不開對於市場與政策更深入的理解。北京康復之家醫療器械連鎖經營有限公司總裁柏煜表示:“在過去五六年當中,我們經歷了智慧硬體泡沫導入和破滅期。今天處在智慧硬體泡沫破滅後的落地期,基於數位傳輸的產品越來越多。從單病種健康管理的角度去改變原來的治療方法和檢測方法,革命會在未來的幾年處在一個紅利期。”

在柏煜看來,最近幾十年以來,逐漸在形成資料化的時代,接下來則會進入萬物互聯時代。而站在短期角度來看,尤其在中國的市場環境中,容易高估新技術和資料化對整個行業的影響,相當長時間內,在醫療醫藥健康領域仍是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影響。

社會責任帶動醫藥發展

今年,長春長生等公司的疫苗案,涉及百白破、狂犬疫苗,由於關係到幾乎每個人的健康與生命,引起社會恐慌和熱議。

除了疫苗領域,近年來食品、藥品領域安全問題屢屢出現。而疾病年輕化、癌症等大病普遍化日趨明顯。因此,大健康領域企業的社會責任尤其重要。泰格醫藥副總裁常建青認為,藥品是非常特殊的商品,藥企的社會責任非常重要。“如今,新藥研發的時間、成本和風險都在增加,為應對這些高要求, CRO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常建青表示,CRO可提高臨床試驗效率,推動好產品儘快上市,説明病人用好藥,這是CRO企業最根本的社會責任體現。

醫療大數據產業的代表企業零氪科技創始人、副總裁楊文琳也表示,作為高科技企業,將創新應用於新的技術,通過新模式切入市場,這也是一種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式。

(摘錄中國經濟觀察報  生策會整理)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