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智慧醫療發展挑戰 清償技術債、法規遵循、打入價值鏈

當瞭解了智慧健康、智慧醫療、智慧照護產業現在已有的技術方案,場域中還強烈需要的應用服務,以及目前的技術團隊積極研發和推出的服務之後,台灣醫療這一波與下一波數位轉型與智慧化的機會與挑戰將會在哪裡?醫院升級、生醫新創發展瓶頸、大廠轉型的機會與限制又會在哪裡?將成為產業人士關注的重點。

數位轉型前提 先清償技術債

在思考與動手進行產業人工智慧化與人工智慧產業化之前,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暨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就說,即便醫療院所對於創新科技的採用意願都很高,但是要真的做到數據分析,要先清償過往的產業技術債,也就是說,數位轉型要成功,資料如何收集、歷年的收集模式統一標準化、資料格式與應用目的確立、未來擴充的可能與現在技術出發點都要設置完善,才能真正啟動人工智慧的引擎。

智慧醫療四大關鍵:科技、法規、財務、系統

在人工智慧協助醫師、護理師、醫事檢驗師、醫事放射師、藥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個案管理師等醫療相關人員的工作流程變輕鬆、降低體能負擔、提升醫療的人性溫暖價值的同時,在法規遵循部分則是無論何單位,都必須有更清楚的理解與辨別。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就說,智慧醫療照護產業的4大關鍵包括了科技、法規、財務、系統,而衛福部食藥署醫妝組也積極與美國FDA、歐盟CE標準等全球醫療器材升級創新法規共同前進,希望提供民眾更加安全且更有效率的醫事服務和生態。

醫療關乎人命 發展人工智慧等創新科技 法規與產業共識不可缺

很多人都說醫療產業封閉,但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認為,一切都是因為醫療行為必須相當謹慎,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創新技術的發展、推演、應用都與人的健康與生命息息相關。不過,醫療科技產業對於醫療人工智慧(Medical AI)屬於第二類醫材或是第三類醫材,以及對於「軟體即醫療器材」(Software as Medical Device;SaMD)的範疇與討論都逐漸白熱化,也讓過往醫療器材法規沒有特別明確規定的新領域法令逐漸萌芽,而這都有助於「讓機器更溫暖」的醫療人工同理心發展得以加速。

生醫新創最大難關 法遵、商品化、打入價值鏈

台灣生醫新創發展包括了像是神經元科技的眼球震顫測量眼鏡、貝克生醫的食道癌近接治療、台灣骨王的術中導航MR智慧眼鏡、鈦隼科技的術中自動導航系統、龍骨王的遠距復健系統、伊勒伯科技的真空血液收集系統、云醫智能的健康量測儀等硬體,以及長佳智能的AI平台、雲象科技和影豹科技的數位病理和AI診斷輔助系統、聿信的肺音偵測系統,大部分在台灣除了需要通過TFDA、在美國通過FDA的醫療器材分類認證和上市許可以外,更是要在既有醫療體系和價值鏈當中找到切入點,並且符合許多流程要點,才能夠讓創新技術真的幫助到方方面面的需求者。

而在新創育成和技術商品化的面向上,台灣微軟專家技術部暨微軟新創加速器總經理胡德民認為,型塑軟硬科技生態系、與各行各業的深度連結,才能有效將新創推展出去。以生醫新創來說,技術的風險評估、服務的責任歸屬、解決方案的安全和有效性都要符合產業需求,那麼在事業拓展上,才可能遇上較小的逆風。此外,新創其實不需要一開始就以獨角獸為目標,只要先存活得下來,自然而然在市場的洗禮與淬鍊之下,自然有機會能長大成獨角獸。

DIGITIMES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