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發展精準大健康產業 翁啟惠:台灣有關鍵密碼

發展精準大健康產業 台灣有關鍵密碼

經濟部規劃生技條例擬再延10年,將數位醫療及國家策略生醫等納入,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認為,台灣除了擁有生醫、ICT產業外,完整的「健保寶庫」和「人體生物資料庫」是走向治療和預防醫學,發展精準大健康產業的關鍵密碼。

「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適用範圍從原本的新藥、高風險醫材、動植物用藥、再生、精準醫療,擬擴大至數位醫療和國家策略生技醫藥產品等7大項目。消息一出不僅振奮生技業,更吸引正處於轉型升級的資通訊(ICT)產業高度關注。

翁啟惠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生技條例的延長和精準健康產業的規劃,行政院早已超前部署。過去2年科技部長吳政忠召集的行政院生技諮議委員會(BTC)請委員提供意見,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在去年的醫療科技展及最近也提供很多寶貴意見。

翁啟惠表示,台灣是全球唯一擁有長達25年完整健保資料庫國家,全球生技界有高度興趣。國際大藥廠來台灣最喜歡問的第一問題就是健保人體大數據,這個「寶庫」和「人體生物資料庫」將是台灣發展特色生技的重要關鍵,尤其華人特有的疾病,華人占全球1/4人口,可發揮的空間很大。

生物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於2007年通過,鎖定國內高風險醫療器材與新藥開發兩大類,起草者正是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翁啟惠。13年期間,催生出台灣新藥及高階醫材產業從無到有,今年上半年台灣生技產業產值已達新台幣6000億元,市值更從當年的1262億來到1.3兆元,其中新藥及高階醫材是質量最高的兩大項目。

截至今年為止,台灣已有18個新藥,其中7個已進入國際市場,翁啟惠預計新藥產值將持續擴大,未來只要有一個更關鍵的藥物出來就有機會翻轉。

據統計,全世界生技產業2兆美元,其中1.2兆美元是製藥,其他才是醫材跟保健食品;至於醫療支出部分,全球去年約達10.6兆美元,占全球GDP的10.9%。預估2030年全球醫療支出15兆美元,占全球GDP的12.1%,其中4兆美元投入預防、早期診斷及健康維護支出,約占1/3,顯然未來趨勢將從治療走向涵蓋預防與健康維護的精準健康產業。

翁啟惠分析,等到生病後再治療通常都太慢,早期發現、事前預防才是未來真正最需要的科學,台灣擁有完整長期的人體大數據,如果可以透過人工智慧(AI)分析、學習進而預測,就有能力走向預防醫學。

他強調,醫療支出成長已經超過全球經濟成長速度,資源的運用效益更顯重要,建立創新關鍵新科技走向精準醫療、精準大健康,讓產業更具效率,就需要更多的ICT技術跨域整合。

翁啟惠指出,「台灣醫療服務全世界第一,但台灣醫療支出只占GDP的6.2%」,相較全球10.9%的平均水準有不小差距,只要增加1%就不得了,ICT產業平均一年投入的研發費用約占營收的2.85%,如果其中有1%投入生技或精準醫療產業就有新台幣數千億元的能量,對生醫產業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新產業的萌芽發展,政府的「政策」和「鼓勵」至關重要,翁啟惠認為,其實將數位醫療納入產業發展條例,對科技業和生醫業是大利多,政府制訂法規唯一用意就在鼓勵產業升級,希望引進新科技激發整個產業新一波發展。

下個10年,翁啟惠期盼生策會提供平台促進跨域對話,希望藉助科技能量將台灣生醫產業推向治療、預防、健康維護的精準大健康產業,再度拚國際盃。

全球疫情燒 要有跟病毒長期共存心理準備

全球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持續飆高,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表示,所有傳染病的控制,最有效方法是靠疫苗,但開發廣效性疫苗不容易,連流感都還沒有,「說不定這個病毒會跟我們非常久時間,要有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

中央社記者前往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採訪當天,翁啟惠正結束為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的採訪,包括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史、未來方向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檢測、疫苗發展,都是國際媒體聚焦所在。

台灣這次防疫表現亮眼,備受國際肯定,也讓台灣生醫能量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開,翁啟惠說,這要感謝政府的超前部署,COVID-19大流行改變了生活和經商方式,台灣已經成功遏制了這一流行病,並增強了台灣生技產業在全球影響力。

他表示,有不少企業主感受到近期國際大廠更樂於提供合作機會,台灣生技蓄積10多年的能量,已逐步進入開花結果期,相信台灣生技在國際上的亮點會越來越多。

談到疫苗,已著手進行疫苗開發探討的翁啟惠指出,在任何情況下,開發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都是一項挑戰,因為病毒會繼續突變並且刺突蛋白高度醣基化。

根據GISAID全球分享資訊平台中的數據庫,已經累積了超過5.6萬個病毒刺突蛋白序列。這種刺突蛋白具有大約1300個胺基酸,其中800多個具有突變,72個地方有醣化,因此,如果疫苗做出來,病毒又突變,這就是挑戰,開發廣泛保護性抗體或疫苗(也稱為通用疫苗)將是重要的目標。

翁啟惠坦言,廣效性疫苗的確不容易,連流感都還沒有廣效疫苗。

不過,病毒不斷突變,但傷害力不見得也跟著提升。翁啟惠分析,新型冠狀病毒為了生存,不把宿主全殺死,且已經找到最佳模式,全世界不同人種都可以寄宿,說不定這病毒會跟我們人類非常久時間,因為已經找到與人類共處的方式;目前大約有超過80%是輕症,40%沒症狀。不過怕的是沒有症狀不表示就不會傳染,自我保護一定要做好。

翁啟惠提醒,人類對這次的病毒還有很多未知,真正的中間宿主及如何造成人傳人的機制和死亡仍未知,甚至病毒來自那裡都還不清楚,蝙蝠和人中間有可能還有一個宿主,也有可能是人為因素造成人傳人,但還不知道,或許更多序列公開、加上傳染及致病機制進一步釐清後會有答案。

至於先前引發熱烈討論的普篩議題,翁啟惠認同目前沒有普篩的必要,因為台灣內部幾乎沒有病例,如果有的話就會傳出來,且普篩有準確率、偽陽性的疑慮。雖然看到大家現在都一起吃飯,各大旅遊景點爆滿的人潮是有點擔心,但沒有傳出病例,大多是外來的,所以只要邊境管制做好,台灣內部是安全的。

生技研發回收期長 需天使基金與政府支持

翁啟惠表示,生技業著重創新,創新大部分會失敗,對失敗態度要正確,需要天使基金及政府支持。投入生技業的研發成果回收期是以10年為單位,有別於科技業2至3年,須先認清特色差異。

生技醫藥產業具有研發期長、投資期長、分階段、風險高、高度法規管制的知識與技術密集的產業特性。研發成果多集中於學研機構,產業界承接能力尚有不足,以致生技研發成果成功進入商業化的數量仍少。

翁啟惠表示,台灣還沒有建立完整的生技產業,產業鏈還很片段,表面上會覺得對台灣經濟及就業沒有太大的實質貢獻,主要是因為都還在研發階段。慢慢有新產品出來後,加上高科技業也進來,產品多元化所需要的人才就會是全面多元的。

他指出,高科技需要的人才較專門,生技產業不同階段需要不同人才,達到一定成熟階段後,則是較全面性,從生命科學、化學、醫學、管理、資訊統計、臨床、工程、財經、法律、製造、行銷都需要,但台灣比較缺經營管理人才,加上生技對環境衝擊較小,能源耗損也較低,相當值得發展。

生技產業歷經10多年的發展,翁啟惠認為,慢慢的大家已經開始知道產業特色不同,尤其新藥著重創新,創新大部分會失敗,但累積的經驗往往是成功的關鍵,所以對失敗態度要正確,否則爭議就多。生技投資非常重要,必須找對投資人,經營上在產品開發、投資及思維都需更宏觀、更全球化。

他舉例,在全球人口老化趨勢下,阿茲海默症的新藥研發很重要,但到目前為止,成功率幾乎是零,那還要投入嗎?從投資的效率而言肯定不能投資;但政府不能完全從獲利角度去評估。

如果政府希望生技公司投入阿茲海默症研究,那只能用鼓勵的方式,「產業發展條例」就是一種方法。

所謂「天使基金」,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失敗率高,但還是願意出錢投資開創新局;翁啟惠認為,台灣資本市場缺的就是初期投資及晚期的大規模臨床實驗,這些都需要較大的資金,初期看不到將來,等待期又久。因此「天使」、政府及公益基金的角色就很重要,這個文化形成需要有人走在前面拓荒。

他也期盼政府相關創投基金,在政府資金支持下能投更前端的學研成果,公益的事大家都有責任,尤其對人類健康的事,要有更宏觀的想法,不過他坦言,大部分基金還是得面臨外界對「績效」的關心,畢竟有其實質上的難處。

翁啟惠指出,台灣教育普及又多元,產業發展也需要更多元,才能讓人才發揮,台灣的生技公司規模比較小,競爭力相對國際企業弱,人才就容易被稀釋,海外留學生很多都選擇留在當地發展,畢竟台灣的機會也不多。

如何才能吸引國際人才,翁啟惠坦言,還有很多事要做,台灣的產業結構、薪資條件,還有很多部分有待加強。他認為,規劃往附加價值高的產品發展,才有機會調整薪資,如果都只薄利多銷,雖然忙碌但賺的錢少,難以給高薪。產業結構要改變,企業在投資及研發也必須更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中央社 記者韓婷婷)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