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日本基礎研究成果被歐美藥企「搶走」?
2018-10-23

10月1日,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榮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向世界彰顯出實際上在日本國內外被廣泛使用的重要藥物不少是基於日本的研究成果而誕生的。但是,這些藥品大多被歐美的大型製藥企業搶先實現産品化。

例如,東京大學教授、日本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研究所長間野博行2007年發現了引起非小細胞肺癌的融合基因,引發廣泛關注。最先將這一發現用於癌症新藥開發的是美國輝瑞,2011年首先在美國核准上市,2012年又在日本核准上市。

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教授酒井敏行與日本煙草産業公司(JT)共同通過自主手法發現了抑制癌細胞增殖的物質。但是日本煙草産業最終放棄産品化,英國葛蘭素史克(GSK)將該物質作為惡性黑色素瘤的新藥推向市場。後來,瑞士的諾華又從葛蘭素史克收購了包括該藥在內的癌症治療藥業務。

本庶的共同研究對象小野藥品工業基於他的研究成果開發出癌症免疫治療藥「Opdivo」,該藥於2014年率先在全球核准上市。不過,費用高昂的臨床試驗則是通過與美國Medarex合作才得以實現。現在,收購了Medarex的美國必治妥施貴寶公司(BMS)掌握著該藥在歐美大型市場的銷售權。

日本製藥企業之所以不敢大膽地以大學等機構的獨創性研究成果開發新藥,是因為害怕産品化的風險。尤其是臨床試驗,日本企業招募測試對象比歐美企業困難,需求投入大量金錢。開發1種新藥耗費10年以上的時間和1000億日元以上資金的情況並不罕見,和歐美大型藥企相比規模較小的日本製藥公司不得不持謹慎姿態。

此外,在日本藥企中,「歐美的基礎研究水平高於日本」的觀念很強。為了在歐美尋找新藥開發的機會,日本企業摸索與研究開發型的初創企業合作。但是,出色的企業會先被輝瑞等巨頭盯上,無法輕易找到好的合作對象。

有趣的是,美國嬌生、諾華和葛蘭素史克等歐美製藥巨頭反而暗中頻繁與日本大學的研究人員接觸。除了在國際學會上的交流外,還提供獎學金給予年輕研究者赴海外知名大學研究的機會,以及加強與日本研究者網路的聯絡。這是因為歐美大型藥企認為日本開展的研究有望運用到新藥開發上。

這樣下去,日本優秀的研究成果很可能會加速外流。日本醫療研究的指揮部、日本醫療研究開發機構(AMED)對此抱有很強的危機感,相繼提出了多個産學合作的新藥開發支援項目。該機構提出「All Japan」,由該機構充當大學和企業以及企業間合作的橋樑,讓害怕單打獨鬥的企業通過合作減輕畏懼,但能否真的促進産品化還不好説。

目前全球企業正致力於開發運用大數據(包括診療資訊、用藥記錄、檢查圖像和基因體分析結果等)的更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在大幅落後於歐美的日本,也終於啟動了根據基因變異等情況選擇最合適藥物的癌症基因體醫療。厚生勞動省為此還指定了癌症基因體醫療的合作醫院。

日本國家癌症研究中心與製藥企業推進的基於每位患者的基因變異情況治療肺癌的臨床試驗項目也在國際上贏得很高評價。此外,東京大學、癌研有明醫院等多家機構收集和分析癌症相關基因體數據,然後以分析結果進行診斷和治療,但是各家機構的手法不盡相同,數據也難以整合,因此很難説實現了「All Japan」。

今後,基因體診斷發揮作用的情況將不斷增加,包括辨別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對哪些患者有效等。健全的競爭是必要的,但也有聲音擔心會出現日本常見的互相扯後腿的情況。

在歐美,除了基因體診斷外,借助人工智慧(AI)的診斷和治療也已經過了研究階段,漸漸走向産業化。諾華、 美國禮來公司等大型藥企強化與IT企業的合作,還在公司內部增加大數據處理等人才,強化開發能力。

新藥研發的手法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如果不能跨越産業界、學術界以及不同產業、國境,乘上變化的大潮,將無法運用好不容易取得的基礎研究成果,被全球的領先藥企甩在身後。

(日本經濟新聞)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