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港交所上市新規發力!狂攬16家生物科技企業募資535億
2019-10-14

10/9港交所披露了最新數據:自2018年4月30日推出新上市制度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16家生物科技公司登陸港交所主板,共籌集535億港元,繼續穩居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據了解港股大健康板塊發行人越趨多元化,不少醫療器械公司也在通過新的第18A章尋求香港上市。「我們有信心,香港將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醫療和生物科技中心之一。」港交所表示。

「18A」助攻生科企業登陸港交所

根據港交所數據,去年4月30日至今年9月底,在香港主板上市制度修訂完成後的17個月中,共有16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籌集資金535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還包括了9家根據上市規則第18A章上市的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籌集資金268億港元。

彼時,港交所修訂主板上市規則,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許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一時間,包括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華領醫藥、歌禮製藥等在內,多家內地生物科技創新企業蜂擁而至,掀起一股醫藥企業赴港上市熱潮。

港交所對此表示,「我們很高興看到醫療器械公司也在通過新的第18A章尋求香港上市,發行人越來越多元化,港股醫療大健康行業日益壯大。」據悉,除了通過第18A章上市的公司外,今年還有一些來自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和醫療服務領域的企業擬在港交所進行IPO,擬上市公司儲備強勁。

Dealogic數據顯示,香港今年至今繼續保持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殊榮。而在今年5月舉行的港交所生物科技周上,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生物科技企業的發展普遍面臨研發和審批周期長、資金需求大的巨大挑戰,香港希望發揮資本市場的優勢,為它們雪中送炭,推動生物科技行業的大發展,也為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機遇。」

港股第一大醫藥股趁風上市

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9家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港交所主板,募資總額合計約250億港元,其中,基石葯業、康希諾生物、邁博葯業、上海復宏漢霖4家公司正是憑藉「18A」完成的IPO,共實現了84億港元募資金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股生物科技企業上市潮中,被稱為「國內第一大精神疾病類製藥公司」的翰森製藥,在今年6月14日實現港交所上市,IPO募資高達90億港元,一舉成為港股最大市值醫藥股。而翰森製藥的經營實體,其實是來自連雲港的江蘇豪森葯業集團。

事實上,如翰森製藥一般排隊申請或已經上市的內地生物科技企業還有很多。早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剛剛修訂之時,包括港交所高級副總裁鍾創新在內的港交所高管就曾多次在公開活動上宣講最新政策,重點介紹針對生物科技企業的「18A」,由此吸引了大批內地生物科技企業赴港融資。

14家企業申請上市,9家來自內地

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14家生物科技及醫療企業提交了上市申請,目前正在等待批准或上市,其中有7家公司是根據「18A」申請的,佔比50%。

從註冊地來看,14家企業中有2家在香港、4家在中國內地,其餘8家均註冊在開曼群島。券商中國記者查詢后發現,選擇在開曼群島註冊的8家公司中,有1家來自德國,2家是香港企業,其餘5家均是內地企業,分別來自北京、蘇州、深圳。

換言之,在今年申請在港上市的14家生物科技及醫療企業中,共有9家是來自中國內地的企業,成為港交所主板生物醫藥板塊的主力儲備軍。

與之相似的是,上海科創板的改革嘗試也對生物醫藥企業有著莫大的吸引力。Wind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已有38家醫療企業先後嘗試登陸科創板,在211家科創板申報企業中佔比達到了18%,可見科創板正成為醫療企業謀求上市融資的重要戰場。

9月30日,熱景生物首發上市,科創板生物科技企業再添一家。從已發行企業來看,目前熱景生物、微芯生物、南微醫學、心脈醫療已經完成上市,募資總額分別為4.58億元、10.22億元、17.49億元和8.32億元,最新股價也分別相對於發行價上漲126.41%、176.31%、183.51%和193.92%。

港交所解讀生科企業上市規則

就在同一時間,港交所還就生物科技企業上市規則——尤其是「18A」進行了補充解讀。根據規則,申請人應在首次公開招股至少6個月前,已得到至少一名資深投資者相當數額的投資。

解讀一:誰有資格成為「資深投資者」?

資深投資者可以是專門的醫療保健或生物科技投資基金,或旗下有專門/側重於投資生物製藥領域的分支/部門的大型基金;或主要的製藥/醫療保健公司;大型製藥公司/醫療保健公司的風險投資基金;或管理資產總值不少於10億港元的投資者、投資基金或金融機構。

解讀二:何為「相當數額的投資」?

根據申請人的市值,以滑動比例判斷何為相當數額的投資。申請人的市值在15至30億港元之間,則投資占申請人上市時已發行股份不少於5%;在30至80億港元之間,則投資占申請人上市時已發行股份不少於3%;高於80億港元,則投資占申請人上市時已發行股份不少於1%。

解讀三:產品不在「18A」規定的三類產品內,能否根據本章申請香港上市?

如果產品不屬於藥劑(小分子藥物),生物製劑或醫療器材(包括診斷器材)這三類,則可根據具體情況考慮「其他生物科技產品」類別。該產品需要證明它超出了概念階段,並且有適當的框架或客觀指標供投資者做出知情投資決定。

解讀四:什麼是生物科技諮詢小組?

鑒於生物技術產業的專業性,港交所成立了一個生物科技諮詢小組,由生物科技產業的國際資深專家組成。他們的背景多元化,包括但不限於製藥,醫療器械和診斷、戰略和營運、投資和監管。上市部門可向生物科技諮詢小組諮詢有關生物科技領域的專業意見。小組成員沒有任何核准或拒絕上市的權力,生物科技諮詢小組和上市委員會的成員完全不同。該小組成員名單已公佈在港交所官網上。

(新浪網)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