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醫材成長空間大 推動智慧機械另一波成長高峰
2020-10-16

疫情蔓延全球,凸顯醫療產業急迫性,加之高齡化議題持續發酵,近年電子代工大廠如和碩、英業達、廣達等積極轉型切入高毛利的醫療領域。不過除了電子大廠,近年跨足高階醫材產業更是傳產轉型的方式之一,醫材產業所帶來的高附加價值有助於傳產擺脫勞力密集的窘況,特別是台灣精密機械產業發展成熟,對於需要精密加工之醫療器材具有相當吸引力,近來更是機械業往高值化市場邁進的目標領域。

2020年疫情肆虐全球,機械業成重災區之一,對於大多數的機械業者而言,今年獲利不說成長,能持平已是萬幸。不過上銀卻呈現逆勢成長,估今年全年營收可望兩位數成長,而其中的關鍵是上銀經過長期布局,在半導體、5G基建及醫療等新產品、新市場持續開花結果。其中,上銀自2011年從精密機械跨入醫材產業,研發下肢復健機、腹腔機器人等,現在也都通過認證開始銷售。往多元領域布局,或轉型切入高值市場提高產品價值,尤在疫情過後,更加凸顯出製造業在市場上的兢爭優勢。

隨著全球高齡議題持續發酵,其中生技、醫療、健康照護產業需求增加,驅使醫療器材產業產值不斷上升。根據BMI Research預估,全球醫材市場規模在2019年達到4,036億美元,預估2022年可成長至4,753億美元。不過以台灣來說,醫療器材產值卻僅佔全球2.5%,仍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在「5+2」創新產業中,生醫產業與智慧機械兩大項的交集,就是醫材產業。而跨足高階醫材產業,更是傳產轉型的方式之一,國內就有不少實例,例如慶達從生產傳統螺絲轉型研發高階人工牙根,產值翻倍,而位於台中精密機械園區的鐿鈦科技,也從最早生產螺絲扣件起家,後跨足高階醫材脊椎釘,大幅提升商品價值,業界就曾比喻,台灣擁有良好的加工技術,例如射出成型、模具等,「但做一條水管,用於澆花跟通血管,價差是1萬倍」。

台灣既擁有良好的製造基礎,且生醫研究與電子業也具有世界水準,都對未來發展醫材產業有很大的助益。尤以醫療產業相當重視設備的精密度,這恰好是台中精密機械產業聚落所具備的優勢,對於需要精密加工之醫療器材具有相當吸引力,且能促成群聚效應。近來中部加速生醫創新計劃,已吸引不少廠商或新創公司分別投入像是微創手術醫材、智慧化輔具、醫療器械耗材與體外診斷治療等領域的研發與創新。

華碩雲端暨華碩健康總經理吳漢章就表示,台中機械廠商長年深耕製造業,對產業特色與商機已有一定掌握,若有意延伸產品價值,找出另一片藍海市場,醫療或為可慎重考慮的產業。加之醫療產業的商機龐大,若能有效掌握,將可為台中機械業者創造出另一波成長高峰。

然而對於有意願跨足醫材產業的機械產業,兩大族群要對接也相當不容易, 除了自身技術能力外,其實還有許多必須克服的關卡。台灣生醫材料總經理廖俊仁指出,醫材的特色是量少但價高。加上醫療技術的專業極高,所使用的設備零組件都要通過嚴苛認證,才能為醫療業者所用,因此開發週期動輒數年,高階醫材甚至可達數十年,為此廖俊仁也建議業者在醫材製造上的思維需要轉換,不建議再用傳統製造思維看待,但一旦成功即是藍海,具有相當大的市場價值,且醫材生命週期長,不會隨便更換供應商,相對電子業來說具有更穩定的利潤。

(原始網頁, DIGITIMES/廖家宜)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