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民國99台灣久久-百年醫療愛心 輸入變輸出國
2010-05-28

【中國時報   採訪/蘇瑋璇、朱立群、黃哲斌,整理/高有智 】2010/05/28

百年前,海外來台的宣教士促進台灣醫療與世界接軌,如今,台灣的愛心也遠播世界各地。儘管不是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員,台灣醫療團隊在不同角落奉獻付出,善盡地球村的義務,這是分享,也是回饋,因為愛心無國界。

日治時期,赤十字社(紅十字會)已在台灣設立「日赤醫院」,台灣人慣稱為「赤十字病院」(中興醫院的前身),台灣開始與國際慈善醫療事業接軌。二次大戰空襲期間,許多醫院診所都遭殃,日赤醫院的屋頂懸有紅十字會標誌旗幟,幸運躲過盟軍飛機轟炸而完整無缺。

戰時赤十字病院躲轟炸

「一百年前,馬偕、馬雅各等外籍人士來台救人無數,現在我們有能力,也該回報其他國家」。壢新醫院副院長許詩典二○○七年曾到尼泊爾義診五天,本業是胸腔科的他,還為此特地到皮膚科、牙科「當學徒」,至今,台灣醫療團已經去過六趟,看診超過七千人次。行醫二十幾年的他說:「當我在台灣看診,與病人是種職業上的醫病關係;然而在尼泊爾,從每個人臉上可以看出,他們真的非常需要我。」

拚醫療外交繞著地球跑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醫療外交」成為台灣爭取國際友誼的主要手段,民國六十八年,台大醫院醫療團出訪沙烏地阿拉伯,直到民國九十年兩國斷交,粗估出團數百人次,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援外醫療團。近年來,不管是非洲疫情、菲律賓風災、海地地震或許多落後國家地區,都能看到台灣醫護人員的身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去年接受外交部及國合會委託,協助非洲史瓦濟蘭醫療,骨科醫師石英傑在那裡一待就是九個月,最近才回到台灣。他初到非洲,簡直就是「震撼教育」,手術房無菌鋪單薄的像面紙,手術衣硬的像皮革,開刀房內只有一台吸血器,「每次開刀都是刀光劍影、血肉糢糊,真像到了戰場。」

他在史國完成了八十例骨科手術,包括史國第一件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非洲愛滋病盛行,則讓他更加小心謹慎,「進手術房前必須戴全罩式護目鏡、披防水圍裙、穿長統雨鞋,才能保障自己在戰場上不會被血水噴到。」

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醫師宋睿祥,是全台第一位「無國界醫師」。他在二○○三年加入無國界醫師組織(MSF)後,曾奉派飛往西非賴比瑞亞,行醫十個月。在醫療資源缺乏下,宋睿祥一人包辦全科醫師,因為苦於沒有藥物,有時只能眼睜睜看著病患生命流逝,他也進行生平第一次剖腹生產手術,看到新生兒降臨世界的喜悅,並曾經歷手捧死嬰的悲慟。

無國界醫師傳愛無國界

宋睿祥回憶,曾有一名難產孕婦來到病房,雖然動刀仍有風險,但不開刀,母子勢必難以存活,最後他鼓起勇氣開刀,母子均安,婦人感激地用宋睿祥的英文名字「Raymond」為新生兒命名,「我離開賴比瑞亞時,當地有五、六個名叫『Raymond』的孩子。」

曾在賴比瑞亞、葉門行醫的他,體會戰火無情摧殘下生命的脆弱和可貴,也因親眼目睹生老病死的苦痛,學會謙卑與珍惜。他逐漸發現,原來「活下去」是得來不易的幸福,「看過世界,才發現幸福並非理所當然。」

台灣在國際醫療領域不斷輸出愛心之際,國內的醫療制度仍有諸多值得改革之處,醫院與醫師詐領健保費事件頻傳,也重挫醫界形象。台灣的醫療進步,除了展現跨越國界的愛心,國內改革同樣刻不容緩。


【原文網址https://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5481x112010052800087,00.html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