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願景我們描繪 執行要靠政府
2010-09-29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2010/09/29

本報自上周四起開始推出二○三○系列報導,分別從不同面向透視廿年後的台灣前景。就切入角度而言,我們探討經濟發展、教育政策、國土規畫、國際關係、公民社會等,幾乎涵蓋所有重要的內政與外交議題。就分析的視野觀點而言,本報所邀請析論的學者專家也都能洞見癥結,銳利地釐清問題。就深度而言,這一系列二○三○的專題報導,相較於最近其他類似議題的討論都更為深入,也為台灣的未來描繪了相當具體的輪廓。當然,我們希望現在的主政者與未來有志於政治領導的人都能認真地閱讀、體會這一系列的分析,進而推動落實。畢竟,打造美好台灣不能單靠人民分散切割的投入,也需要政府公權力及政策的配合與努力。

由前述系列報導我們發現,民間的學者專家在議題論述中均呈現出深切的期待。這種正面的願景期待一方面反映學者專家的主觀理念,但另一方面也對比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的確,當關心台灣教育的人比較十六年前四一○教改遊行的熱情期盼與這些年來教改措施的紛亂雜沓,他們的心情焉能不沉重?當關心台灣經濟的人看到十數年來台灣以「吃老本」的態勢逐漸消耗李國鼎與孫運璿為我們累積的資訊產業資產,卻完全無法開創新一波的產業相對優勢,他們豈能不焦急?整體而言,學者專家為我們描繪的願景,與當前台灣的環境差距甚大,這也使我們對政府實踐願景的執行力感到憂心。

從消極面來看,廿年後的遠景有如「畫大餅」,人人都能說得頭頭是道。若要真正讓願景描繪發揮功能,就需要主政者(總統與行政院長)認真的、仔細的讀通這些專家的意見,進而將這些意見「內化」為真心期待的看法。然後,主政者就該進入執行面的思考,將達成願景所須做的工作切割為若干區塊,經過討論溝通,責成相關的部會首長去貫徹。對首長交辦任務只是推動願景的起步;接下來,總統與行政院長就該仔細地、定期地檢視進度。這種執著的目標方向感與鍥而不捨的緊盯態度,是李國鼎當年成功推動竹科、孫運璿成功開創IC產業的關鍵。這些後續細節若是做不好、盯不緊,則願景就必然只是大餅,全無實質意義。

本報所報導的系列專題探討的都是大題目,而每一個大主題底下都還有細項子題,也都需要類似前述的貫徹緊盯態度,才可能有成。我們就以環境保育大議題中「減碳」一個小項來談,讀者當能理解後續執行的關鍵。馬總統在二○○九年就已經宣示了台灣減碳的願景,包括在二○二○年降至○八年的排放水準、二○二五年降至二○○○年的水準等。但這樣的減碳目標只是虛幻的期待,必須要靠汽機車減排、發電替代、工業排放減少、產業重組、智慧電表推廣等手段方能達成。為了達成這些目標,總統或院長就該召集交通部、經濟部、環保署等首長,定下各個部會、各個分項的減排期程,然後督促其執行,絲毫不放鬆。

台灣的情形卻不是如此:雖然總統減碳的目標已經宣示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已經通過了,但至少在過去這一年,環保人士都看不到台灣在發電、汽車排放、產業重組等方面有什麼具體的改善。經濟部有大力宣導促使民間加入替代能源的行列嗎?民間有「發電可賣給政府」的認知嗎?汽車排放的稅費,交通部有像歐盟那樣分期漸進的規畫嗎?最近吵翻天的石化產業,究竟在減碳拼圖上處於什麼地位?十年後減碳目標的百分比究竟是如何分配,難道不該向民眾宣導嗎?

見微知著,我們由節能減碳單一向度的觀察,就能想像馬政府頗為欠缺追蹤貫徹政策的執行力。作為媒體,我們只能在願景上盡言責,匯集民間力量,凝聚共同期待。但是所有的願景期待,都要靠踏實的政府執行方克竟功。本報的系列報導只是願景接力賽的第一棒;接下來的二、三棒要怎麼跑,就要看府院的能力與魄力了。

資料來源: WiseEnterprise】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