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證交所擬放寬上市條件 多元上市方案力拚Q2拍板
2018-01-04

證交所董事長許璋瑤昨(3)日表示,為配合金管會政策,鼓勵多元上市,已擬出相關計畫,將與櫃買中心溝通過後,期盼在第2季底獲得主管機關通過拍板,亦即除資本額、獲利條件等,參考國際交易所納入淨值標準,盼協助企業籌資,增加投資人獲利與國家稅收增長。

集中市場去年首次公開募股(IPO)家數21家,與2014年持平,但卻是自2007年、近11年來最低,引起各界關注。許璋瑤指出,國際交易所競爭加劇,產業型態與募資群眾心理的改變,全球各大交易所除美國之外,多數都面臨IPO家數下滑的問題,為配合金管會政策,證交所已提出鼓勵多元上市、鬆綁基本的量化審核條件,期盼與櫃買中心協調整合後,獲得金管會通過拍板定案。

許璋瑤表示,多元上市鬆綁基礎審核的「量化」條件,是為更貼近市場趨勢潮流,但絕對不會飢不擇食,資本市場作為大眾募資平台,仍必須維持品質、紀律與效率,強化企業公司治理、善盡資訊透明揭露,才可以真正創造「企業拓展規模、國家稅收增長、一般投資人獲利」的三贏局面。

許璋瑤分析,企業籌資思維改變,也是使得掛牌家數走低的原因,例如辦理私募、發行公司債變得容易,大型企業積極併購新創公司,或者因上市後監理程度提高都是其中因素。

根據現行上市量化條件,資本額須達6億元(KY公司不受限),獲利能力為無累積虧損、稅前淨利占股本比率是「近2年與平均皆>6%、近5年度皆達3%」。不過,觀察全世界交易所,幾乎沒有像台灣採用資本額為標準,例如KY第一上市就可選擇用淨值或市值標準,反倒本國公司的上市標準相對保守。

據了解,此次證交所提出的多元上市條件鬆綁,主要有2種方向;第一是淨值達10億元,一樣無累積虧損,但獲利能力可為「近3年獲利1.5億元,且近1年獲利達0.6億元」;第二個為市值逾50億元且股本達6億元,營運表現是「近2年營收超過50億元且營業活動現金流量均為正數、淨值占資本額比大於3分之2,因而不要求獲利能力」。

主要精神在於,例如新創企業經營初期都在拚市占、拓據點、衝規模,有營收但獲利微薄,不過帶來的是例如增加就業人口、提升企業投資等,對台灣有諸多貢獻。

(工商時報  記者黃鳳丹/台北報導)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