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美新藥臨床試驗 日基因療法阻惡化 巴金森氏症
2018-07-23

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大神經退化性疾病,據估全球有高達1000萬患者。衛福部統計,台灣約有4萬名患者。日本科學家明年起將以基因療法,對巴金森氏病患者進行臨床試驗,成功的話,只要治療一次就能長期改善症狀或抑制病情惡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近日宣布開發NLY01實驗性藥物,可有效緩解老鼠的巴金森氏症症狀。該藥若在人體臨床試驗取得成功,可望成為巴金森氏症主要治療手段之一。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發表在《Nature》期刊子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指出,他們開發的NLY01藥物,跟特定細胞表面的類升糖素胜肽-1( GLP-1)受體結合後發揮作用。人腦細胞培養物和老鼠實驗結果都顯示,這種藥能阻斷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標誌性的腦細胞退化,有效緩解病情。類似藥物廣泛地用來治療第二型糖尿病,在高血糖時能促進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分泌濃度。 

改善患者運動障礙

NLY01預計今年會進入臨床試驗。領導研究的道森(Ted M. Dawson)博士說:「它對於目標神經細胞的保護效果驚人!」但他說這種實驗性藥物仍需在人體測試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於類似藥物的安全性,他認為這種藥用於人體應該不至於產生重大的副作用障礙。研究人員預期NLY01可望很快就能改變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生活。對此,花蓮慈濟醫院認知暨老年神經科主任羅彥宇表示,目前藥物僅能改善症狀,還沒有藥物能夠改變巴金森氏症退化病程,期待這款新藥能有所突破。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以基因療法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臨床試驗,將由自治醫科大學教授村松慎一等人設立的「基因治療研究所」進行。試驗將以複數的正常基因放進病毒裡,製成治療藥物,將它打入患者的大腦。先前將其中部分基因注入患者細胞內的臨床研究,未出現明顯副作用,同時改善了患者的運動障礙。因此,將做進一步臨床試驗。 
巴金森氏症是因大腦傳導運動指令的化學物質「多巴胺(dopamine)」分泌不足,導致身體顫抖,動作遲緩,走路時身體向前彎曲等症狀。日本基因細胞治療學會理事長兼大阪大學教授金田安史表示,的確可以期待基因治療一次療程就有長期療效。巴金森氏症大多發病於50歲以後,治療大多使用藥物,但隨著病情進展,藥物效果逐漸變差。大約25%至30%的巴金森氏病患者會發展為失智症。 
另外,科學家一直致力於解開製造多巴胺的神經細胞之死亡機制,但對於人類免疫細胞在巴金森氏症扮演何種角色所知有限。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的幹細胞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體內免疫系統的免疫細胞,也就是T細胞,會攻擊中腦製造多巴胺的神經細胞。 

(蘋果日報)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