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長庚率先引進「血管內固定錨釘」治療主動脈瘤
2019-09-12

主動脈瘤被稱為「體內不定時炸彈」,指得是主動脈壁老化、退化而異常膨大,使得血管直徑超過原本的1.5倍,稱之為主動脈瘤。根據研究,主動脈瘤好發於50歲以上的成人,盛行率為4%到8%,男性發生的機率比女性高,初期多數沒有症狀,但主動脈瘤一旦破裂,死亡率高達九成,且隨著主動脈瘤直徑越大,破裂風險越高,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目前使用微創手術放置支架治療是主流作法,但部分血管構造特殊的困難案例,可輔助使用血管固定錨釘治療,提高治療效果,目前林口長庚血管介入團隊結合了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與介入放射科主治醫師,合作執行微創主動脈手術,已將固定錨釘技術作為主動脈瘤支架治療的常規選擇術式之一。

林口長庚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蘇大維表示,透過微創介入手術放置支架來治療主動脈瘤是目前的主流作法。然而仍有部分病人由於血管構造等因素,可能仍須以傳統開放式手術來治療,例如瘤頸較短、較彎等困難病例的病人。過往經驗與文獻發表也發現,這些困難病例若放置支架,的確有較高的機率發生支架位移、滲漏等併發症,導致再次介入的比例較高。

「由於開放式手術出血多、復原期較久,大多數病人仍希望採取微創介入」蘇大維表示,過去往往會擔心困難病例的病人手術後是否會產生併發症,因此需要密切追蹤。然而在使用血管內錨釘後,大多數病例在手術後都能安全、有效的被治療。

主動脈介入手術是透過選擇略大於主動脈直徑的支架尺寸來達到固定效果,但有時仍會有固定不良的情況而發生內漏、位移等併發症,若是在手術中發生可在當下解決,但手術後發生的併發症便需要再次介入治療與住院,且不是只有困難病例會發生,有時隨著術後血管走勢改變也會發生,以往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案,僅能請病人回診密切追蹤。

蘇大維醫師說明,血管內固定錨釘就像是一個小螺絲,可在手術時同樣透過微創介入的方式,將支架與主動脈鎖在一起並留置於該處,加強支架與血管壁之間的固定,來治療與預防內漏、位移等術後併發症,可說是相當聰明的發明,也是目前國際上熱門的最新治療方式。

據文獻指出,困難病徵的主動脈介入手術約有10%的病人會發生術後內漏等併發症,然而預防性的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加強固定後,可降低至1%以下,這讓醫師與病人都能更安心的選用介入治療,讓病人免於開放式手術”。

林口長庚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柯博仁表示,目前歐盟與美國FDA已核准使用該產品來治療短瘤頸的病人,將可使用微創介入治療的主動脈瘤頸縮短至4毫米,使更多人能夠嘉惠於這項新科技。

柯博仁說,有些病人聽到要在血管內鎖螺絲覺得很可怕,但其實血管內固定錨釘非常小,僅有4.5毫米。自引進以來至2019年中,林口長庚血管外科已成功應用在近期二十例的病患身上,效果良好。

此外,柯醫師指出主動脈瘤就像是體內的隱形不定時炸彈,瘤體越大破裂風險越高,治療也更加困難,但主動脈瘤的篩檢卻非常簡單,僅需要透過非侵入式的超音波在門診即可有效檢出。

因此呼籲高風險族群病人,包含年長、抽菸、有家族病史,高血壓等病人,可到專業的血管外科進行篩檢,及早發現與治療。

(ETtoday)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