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基因檢測擬年底納管 衛福部:只可由醫療院所執行
2019-10-12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衛福部擬納管。以往基因檢測常用於疾病治療,如醫師在選擇癌症標靶藥物時,為確認患者是否帶著可增加藥物療效的特定基因等,但如今健康人想知道自己是否帶有易致癌基因,或得知運動能力、膚質狀況等,也可透過基因檢測,對此衛福部表示,預計今年底公告特管辦法將基因檢測納管,擬限制基因檢測要在醫療院所才可執行。
 
衛福部醫事司簡任技正劉越萍說,去年即有納管基因檢測的想法,但其屬新興醫療產業,內容較複雜,經1年觀察及收集資料,且歐盟、美國也陸續納管,因此著手研擬特管辦法,初步擬將基因檢測定位為協助診斷疾病,由醫療院所的醫師向患者提出需求,供患者參考是否進行檢測,而當新制上路後,生技公司若自行施作基因檢測將違反管理法規。
 
劉越萍表示,當患者同意基因檢測後,將由專業人員採集檢體,送到合格實驗室檢驗,檢測報告出爐後,也限定由專科醫師簽發檢測報告;至於採檢專業人員是否限定為醫檢師,她說,醫檢師是否能夠勝任,或是否讓醫檢師經專業訓練後採檢,這部分還需討論,目前尚未定案。
 
民眾最關心哪些基因可以進行檢測,劉越萍指出,檢測項目一定是與疾病治療有關,近期將邀集專家研議內容,不排除採正面表列,列出可篩檢的基因項目,而坊間常見的運動基因、膚質基因等篩檢,因涉及食藥署業務,目前尚未決定是否禁止,將於特管辦法上路後再行討論。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婦產學科教授李茂盛說,台灣基因檢測商業氣息太重,科學證據太薄弱,費用動輒數萬至數十萬元,甚至有聽聞家長為了讓孩子做基因檢測竟到處借錢,直斥「這根本是騙人」,許多基因檢測在科學證據上仍不充足,所以若有家長在門診詢問:「要幫孩子做基因檢測嗎?」他都會回答,「這是沒必要、沒意義的檢測」,不要白花錢。
 
李茂盛強調,孩子未來發展及是否會罹患癌症,均受環境、飲食、情緒等多重因素影響,基因僅其中一項,即便帶有致癌基因,也不一定會罹癌,但若孩子做了基因檢測發現有致癌基因,家長整天擔心,這對孩子的成長並無幫助,基因檢測亂象會造成嚴重社會問題,呼籲衛福部儘速制訂規範,排除不必要的基因檢測,有意義的做,才是好的。

(蘋果日報)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