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智慧醫療產業突破關鍵 繫於穿戴式感測器
2019-11-11

物聯網(IoT)、機器人、電子病歷表與醫療資訊系統的推廣,大幅改善21世紀的醫療機構能力,但這些改革迄今仍在醫院內,還沒走到病人身上。舉例來說,病患接受醫生看診時,醫生當下會記錄問診內容更新病歷資料。但病患離開醫院後,直到下一次就診前,其病歷資料就不會有任何更新。這樣的情況,與20世紀醫療IT尚不發達的情況相比,並無太大改變。

但病患病情進程不會永遠停留在上次診療的狀況,這不只是看著病患狀態快速惡化的重大外傷與車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失智症等,也都一樣,若醫生與病患不能快速更新資料,很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而且不易控制病情發展。而貼身的穿戴式裝置,甚至是植入式裝置,就能解決這問題,讓病歷資料更新速度進入21世紀。

糖尿病就是能活用穿戴式裝置改善病情的範例,這是一種無法根治、只能控制的疾病,且控制不易,血糖過高傷身,但血糖過低可能昏迷甚至喪命,而控制血糖的胰島素注射後又要一點時間才能慢慢生效,應於何時注射胰島素與注射劑量正確控制,是維持生活品質甚至生命的關鍵。

美國醫藥設備廠Medtronic就推出Minimed 630G/670G系統,讓胰島素不是一次注射,而是類似健康人士的緩慢釋放,預測血糖偏低時則會立即停止注射,還可在進餐時手動調整,讓血糖控制更精確,而且醫院方面也有辦法獲得病患更精確的血糖變化,對研擬治療方式也有更多資料。

同樣的技術,則可用在人工心臟上:心臟病嚴重到需要器官移植,但卻不知何時才有合用器官時,通常會裝上俗稱人工心臟的心室輔助裝置,但人工心臟終究是輔助裝置,據日經產業(Nikkei Business)報導,裝上後1年存活率90%,3年存活率80%,而能熬到平均5年等候期的病患,大概只有60%。

現在,日本已經在測試名為HeartMate 2的新款人工心臟,可藉由感測人體狀況進行自律調節,目標是大幅提高病患5年存活率,測試始於2016年,還沒有5年存活率確實資料,但醫生方面已感滿足,正進行醫療設備申請。

穿戴式裝置醫療應用的印象,就是感測人體資料,對醫生診斷很重要,一般印象似乎不能直接治療,但這其實是錯誤印象,不只糖尿病心臟病,本身就屬於穿戴式裝置之一的義肢,以最新IT科技改良,也能改善肢體殘障病患的生活,隨醫院IT技術更新,下一個突破,就要輪到病患與穿戴式裝置應用了。

(DIGITIMES)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