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工商社論》打開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機會之窗
2019-11-18
工商時報 主筆室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日前進行第六屆理監事改選。引發外界關注的是,此次改選竟然有包括林百里、童子賢、林憲銘、洪水樹等11位科技大咖破天荒「群聚」成為新理事。由於這些企業家領軍的產值合計高達11.5兆元,前台大校長,現任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因而樂觀的認為,這將啟動「資通訊」(ICT)與「生醫」的跨域對話,並可望為生技產業吸金千億元以上,開啟台灣生醫產業的資金活水和創新能量,預計三到五年內就可看到成果。

進一步檢視何以這些科技大咖們,會如此呼朋引伴的群聚成為生策會的新理事?個中意涵既包括對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前景看好,因而趕快來插旗卡位;另方面也意謂著這些大咖在ICT代工產製領域,長期身陷高度競爭只能賺取「毛三到四」的「紅海」中,自然希望能夠轉換戰場,在錢途看好的生技醫療領域尋覓新「藍海」。

撇開這些科技大咖們嘗試轉換戰場的策略考量,從生策會的主體角度來看,新一屆理事會的成員結構,平添了這許多跨領域專業人士、除了將有利於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至少還另外包括兩項「加值效應」。

其一是這些在資通訊事業領域打滾多年的科技大咖,一旦投入生醫產業的研發產製,自然會增添台灣原有生醫產業的科技含金量,從而在國際間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其二則是這些科技公司除了擁有豐沛的資金,同時更有打「世界盃」的豐富經驗,自然有助於既有生醫產業在國際市場的開疆拓土。

然而,儘管資通訊科技業,以及生醫產業的結盟,前景值得期待,但是否能就此一帆風順?顯然還不能過份樂觀的一廂情願。

首先,就生命科技產業發展的特性來看。包括投資金額高、研發週期長、投資風險高、以及商業化緩慢等,相較於其他產業,可以說一直是現有業者只能望而興嘆的天塹。而今,即使因為科技業者可望投注千億乃至上兆資金的挹注,但研發週期長的天塹,可能將成為對這些從科技業轉換跑道者的另類考驗。

而在這些柵欄之下,投資風險較高其實也就不足為奇。以台灣的經驗來看,過往曾經發生的「浩鼎案」,即使包括前中研院長翁啟惠等都曾被涉入法律訴訟,益發凸顯投資風險的內涵,不止是報酬率的高低,甚至還可能吃上官司。

至於商業化緩慢的特性,除了是前述三大特性下的必然結果。現實來看,有關生技醫藥研發成果想要商業化,其遊戲規則目前仍操控在以美國為首的相關國際專業組織手中,台灣的生策會想要突破既有的國際壟斷,其實形同是另一道不易突破的天塹。

面對這種種生技產業發展的天塹障礙,反求諸己,台灣的當務之急,無疑應優先強化政府科技政策的穩定性,以及加速跨領域資源的整合。

就科技政策的穩定性而言,過去這20年來,隨著每八年一次的政黨輪替,以及頻繁的內閣人事改組,公共政策的穩定性一再受到考驗。即使在民國96年立法院快速的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立法,但隨後發生的「浩鼎案」風波,卻又重創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因而要引導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除了業界的自我努力之外,政策的穩定性與法規制度的及時性與周延性,實是缺一不可。

另就加速跨領域資源的整合而言,此次生策會能夠吸納資通訊科技業者的加入,自然是落實跨領域整合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如果從宏觀的視野來看,跨領域整合的標的,生策會將之定位聚焦於「精準醫學」的落實乃至於突破。

但是如果能從「精準醫學」,進階為「精準健康」,也就是從治療端走向預防端,不僅要治療罹病族群,更擴大至亞健康族群及健康族群,則不止對陷入快速老化的台灣有所裨益,現實面來看更將有助於減少醫療資源的支出,緩解我國健保體制所面臨的財務壓力。

總體以觀,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乃是全世界都將面對的課題與機會,台灣的生策會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整體產官學研的整合仍待加強。未來不論誰當國,都應正視!

(本文來源為工商時報11/17工商社論)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