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加速落實分級醫療 遠距醫療必須完成的五件事
2021-06-03

來源:DIGITIMES/蔡騰輝

居家辦公(WFH)邁入第三週,衛福部也將各科別遠距醫療服務延長至6月14日。在不影響既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下,遠距醫療若要協助各院醫療量能降載,以及達成全民大健康目標,從醫療衛星網路的建立到健保給付的增加,初期可能有五件事情需要產業共同協力。

隨著疫情發展,採檢人員安全、急診檢傷流程、隔離病人管控、疫苗購買與施打優先順序等醫療體系發展與公共衛生體系的議題,受到各界矚目與持續關切。而台灣引以為傲的資通訊科技(ICT)協助醫療服務打破時空限制的同時,更需要產官學研醫法政齊心協力。

首先、建立建立醫療衛星網路

遠距醫療和行動健康服務已能夠協助串聯各臨床單位資訊,同時協助民眾瞭解自身健康狀況。如果希望達成小病在家看或是到診所看醫生,急重症才到大醫院就醫,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認為,即便台灣醫療產業的數位轉型正在加速中,但事實上許多臨床單位仍處於電子化的過程中,也因此,連結醫學中心、基層診所、社區藥局、醫學檢驗所、復健中心、健康站、長照中心等的醫療衛星網路的數據串聯與業務支援系統,將在未來台灣醫療資源分配與使用者體驗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如果未來的診所也逐漸導入中階醫療設備,能夠讓民眾以150元的掛號費,即能夠得到更進階的服務,那麼病人才有誘因不到醫學中心花500元掛號,也能避免等待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醫生。

李偉強分享,這部分需要政府長期規劃,並且由全民預防醫學和亞健康照護的角度著手。許多民間診所開業醫都長年累積了高品質的看診技術,若能夠協助診所的服務數位化、儀器高階化,再由連續性的顧客服務軟體協助,將有機會在數年內形塑不一樣的分級醫療生態。

第二、確立診所數位轉型目標

若要達成「小病到小診所、大病到大醫院」的目標,那麼就必須先探討,民眾為什麼喜歡到大醫院看醫生。原因不外乎醫療可近性高,到處是醫院,同時大醫院醫療器材充足與科別完整,病人能一次看足。如果病人有其他病情疑難要轉診,到隔壁間、隔壁棟、不同層就有其他科別醫師可以看診。如果到小醫院,還要再轉診到大醫院,民眾認為似乎比較麻煩與不方便。

此外,遠距醫療設備價值不斐,一般診所也較無經費預算可以購買,使得即便醫療和諮詢行為轉為線上看診與諮詢,中大型醫院的可以服務的病人數與機會,都還是比小型診所多出許多。因此看診塞車的狀況,無論線下或線上似乎都還是集中在大醫院。

李偉強認為,要推動分級醫療,透過遠距醫療帶動診所數位轉型,其中重要的是幫助診所開拓更多的醫療服務機會,可先從B2B開始再到B2C。診所的醫生都是大醫院訓練出來的,台灣目前8萬多名醫師,大約50%在大醫院工作、50%在診所執業。

或許未來能夠從在診所執業中的4萬名醫師挑選1%有轉型意願,並透過數位科技提升服務意願,協助訓練使用遠距醫療科技,進而在多次訓練和實作過程當中,真正增加診所與醫院之間共同的服務機會,以及診所未來獨自提供病人居家諮詢的服務實力。

李偉強補充說道,開業醫的價值驅動絕對有其市場,像是醫美、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等醫師現在都很積極透過數位平台與工具,和民眾與潛在客戶互動,但也提醒廠商,數位醫療和遠距醫療科技的儀器一定要方便使用,同時訓練過程一定要簡單明確,比方說一堂課三小時之內就能夠讓診所醫師快速上手,才有機會提升使用意願。

第三、健保應該持續拉高遠距醫療給付金額

目前2021年為遠距醫療給付元年,從耳鼻喉科、眼科、皮膚科的會診開始給付,未來在肝膽腸胃科與心臟內科等都有望持續獲得會診給付。以台灣醫療產業的營收來源主要由健保單一保險人給付來說,絕大部分的醫療產業服務和軟硬體導入,都還是端看能夠獲得多少健保給付。

以健保總經費約7,800億元新台幣的規模來看,健保署目前提供1億元初期的遠距醫療給付,也將視情況而定,若未來有大規模且連續性的遠距醫療需求,則經費會再增加。不過這樣的情況,也造成醫療科技軟硬體開發商的前期投入成本的未來回收前景不明,使得真正能夠以全面性推出服務的廠商如鳳毛麟角。

李偉強認為,醫療臨床有許多點線面的問題,若能夠在政府的帶領下,遠距醫療科技業者也能夠更放心地積極投資,以較高層次的事業發展為目標,從而推出能夠有效串聯和積極整合的多元服務,進而增加獲利與永續發展的機會。

第四、醫療科技廠商要設立醫療長

台灣資通訊產業切入智慧醫療科技已有數年,多年來協助醫療臨床人員解決許多軟硬體整合、醫材加值開發、醫病關係、財務、藥品、貨料管理等問題。近年來更是希望藉由最新的機器學習等AI工具,輔助醫療疾病的偵測與診斷,如近期應用在肺炎的影像分析,提早找出可能的病灶和病程分類。

不少醫材從業人員表示,產業不僅要協助解決臨床問題,更要懂得探詢醫療產業中具有商業價值的真實臨床需求。對於這樣的細膩化選題,李偉強認為資通訊大廠和新創團隊都需配置醫療長(Chief Medical officer;CMO),不僅瞭解科技、醫療臨床需求,更找得出哪些是未來5年可能有商業機會的題目,這都是因為現在的開發,除了眼前的疾病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未來的社會醫療問題。

深知政府生技醫療政策發展,醫療長才能協助企業發展商業戰略地圖,進一步避免過去廠商常發生的狀況,像是廠商研發產品完成卻不知道要賣給誰,另一邊則是醫院和藥局不知道要跟誰買或租賃醫療科技服務。

李偉強分享,以政府的角度來說,希望幫民眾把關醫療器材與服務的有效與安全性,也因此會希望在經費節流與醫療品質管理上有更高的要求,但創新與科技的進展,則是需要有更多的資源投入才有機會達成,也期許未來產業與政府能夠透過更加多元且透明的互動方式,產出更多具有成本效益考量,同時也能滿足臨床需求的服務。

第五、藥事法修法與建立完善醫藥物流系統

衛生福利部開放2021年6月14日前的遠距醫療線上諮詢服務。只要民眾打電話或是到有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的醫療院所網站掛號,就能在約定好的時間線上諮詢。繳費與領藥部分,則需請家屬或是代理人擇期拿健保卡到醫院過卡領藥,部分特殊情況能請藥師送藥到府。

也因為藥事法第14條對於藥商的定義、第19條對於藥局的規範,以及第27、34、65~70條等的權利義務,要求藥局經營者需要在各種確保措施之下,才能夠讓民眾不會因為誤解或是任何其他狀況而誤用藥品。

在安全與風險的考量下,以既有醫事法、藥事法等法規與現行遠距醫療現況,目前實際上就是在疫情期間,儘可能讓病人不要進醫院,透過線上看診與諮詢,在透過醫院設立的領藥窗口「藥來速」的方式,快速離開醫療院所區域。

以現況看來,雖然目前暫時無法在有相關配套的安全情況下,讓更多藥品直接在網路上販售與配送,但也已能大幅滿足許多無須開藥的線上診療需求。另一方面,由於無論是電子處方箋或是郵寄紙本處方箋的模式,都會衝擊到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藥品收益。

再者,若是社區藥局將擔起線上診療後的民眾取藥場所,防疫措施與感染管控流程制度的建立也變得更重要。另外,台灣的醫藥物流公司,原先都是協助醫療院所的醫藥配送,未來若要廣及所有一般家戶,服務量能是否能夠跟上,或是一般物流業者要經過怎麼樣的專業訓練過程,才能成為認證的臨時、永久醫藥物流彈性配送商,或是要定期回單位再訓練的機制也都須建立。

智慧醫療服務和遠距醫療科技,看似純粹科技與服務創新,但與既有醫療照顧服務產業的規範、流程、習慣、思維息息相關。無論是疫情間的分級醫療,或是未來希望讓社會資源、人力物力更公平且均等的分配和投入的智慧醫療發展,都需要各界以更高層次,甚至以10~20年以上的產業發展視角對待,才有機會讓投資的經費在產銷人發財上,獲得永續經營和發展的效益。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