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專家傳真》科技預警 守護食安
2014-11-21

食物可追蹤性的重要性愈加突顯,加上科技有助於加強食品溯源的方法,從而在食安事件爆發後,能夠加快產品召回和減少損失。其實,除了讓「事後諸葛」做得更快更準之外,科技還能提供「先見之明」,幫助公衛部門和食品業者杜絕食安事件發生或防堵事件擴散。

食安問題為什麼棘手?最大的原因是食品供應鏈很長、很雜,可能影響食安的危險因子千頭萬緒。再者,食物汙染或中毒事件不是一次性爆發,往往在初期只有零星的少數案件。因此,通常得等到個案顯著增加,相關單位才能獲知問題,但屆此汙染源恐早已四處流竄,甚至已全數進入消費者口中。

從近年來國內外爆發的食安事件看來,掌握問題產品流向和制止其流竄確實不易,但解決這問題的必要關鍵——資訊——其實都已存在,只是散置在各個原料商、食品製造商、進出口商、零售業者的手裡,每每當問題發生時,必須動用龐大的人力,來交叉比對所有的資料,同時,無法預測問題發生起源掌握先機。

我認為透過新科技的輔助,尤其在海量資料分析(BIG DATA ANALYTICS)的奧援下,相關單位是可以加強供應鏈端到端的資訊串連,並運用預測來強化預警及查核,若把食安危機的整體發生,分為三個階段:前、中、後,那我們所提出的預測能力在兩個關鍵階段將更為重要:

一、「事前」預警:

食品產業需建立跨企業完整的食安監控和預警機制,除了對於品質的抽檢,生產環境與運送過程的監視外,其中一個重點是總產量/進貨量和總銷量間的對比及模擬分析。以問題油為例,每一公噸飼料油可製成哪些產品、各製成多少量、以及合理的耗損率又是多少,都有大致邏輯可循,若進口的飼料油總量和下游成品的銷量出現大幅度落差時,便是可能的警訊。

因為這涉及的環節很多,包括進出口關務資料、食品製造、倉儲乃至於零售等,且產銷狀況又更動頻繁,所以需要強大的海量資料收集和分析工具,才能快速地收集各個相關單位的產、銷、運、存資料,建立各種統計與分析的模型,並以電腦自動檢查原料,在各個階段所產生與收集有關產品、副產品、損耗與回收量的改變,從而比對「進」和「出」,和在兩者落差高出臨界值時發出警訊,以便及早介入、避免異常事件演變成大危機。

二、「事中」調查:

另外,當食安危機出現初期跡象時,科技也能夠幫助公衛部門快速鎖定根因,以阻止事態擴散。例如,德國在2011年時爆發大腸桿菌疫情,由於案件遍佈各區域,德國政府一直無法掌握汙染源,期間還誤判是西班牙進口的小黃瓜致病,導致兩國關係一度緊張,也造成西班牙農民的無故損失。

該事件落幕後,IBM研究團隊和德國政府合作,取得該國600多種食品的經銷和銷售資料,描繪出食物的地理分佈網絡,並按照通報醫療案件的先後順序,一件件比對其地理位置和食物銷售網路的相關性。結果,依照模擬結果,在第15天(即第13筆通報)時,分析模型已直指芽菜是最有可能的汙染源。相較於實際的狀況,德國當初整整拖了兩個多月才確認汙染源為國內的有機芽菜,但已造成4,000人就診、50多人死亡、經損更高達2.5億歐元。

倘若公衛部門可在平時(事前)就先建立起食物銷售的分佈狀態,當收到食物中毒或汙染通報個案時(事中),便可更快速縮小範圍、找出問題根源。

食安問題固然棘手,但在新科技的輔助下,相關業者和機構若能打破資訊間的壁壘,便有機會突破見微知著,透過預測和分析更妥善地因應風險,避免小問題變成大危機,而海量資料分析技術將是相關單位與企業可以利用的重要科技,若能夠透過這些預測有效地防止食品安全的漏洞,可預期的將大幅減少產業與消費者的損失與後續處理的延伸成本。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