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策要聞
年份:
全球抗疫:台灣產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系列三】台灣醫療體系防疫經驗如何助益全球
2020-06-29

全球抗疫:台灣產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系列三】台灣醫療體系防疫經驗如何助益全球

新型傳染病讓全球醫療體系產生極大衝擊!此次我國防疫成就世界讚揚,如何系統性彙整台灣防疫臨床實務作法與機制成效,提供國際關鍵指引與解決方案,以乘勢推升我國醫療國際地位,並帶動醫療技術與周邊產業鏈輸出?

6月11日生策會邀集台大張上淳副校長、疾管署莊人祥副署長以及中國附醫、秀傳、三總、長庚、馬偕、高醫、北醫、成大、北榮、台大等醫院院長,從防疫指揮中心的角度與各醫療院所的防疫策略共同探討台灣醫療體系防疫經驗如何助益全球、具備國際輸出能量的防疫創新模式、智慧科技的導入、以及感控經驗如何強化台灣在國際的佈局。


會議簡摘

主持人 ─ 生策會/陳維昭監事長

台灣這次防疫表現亮眼,防疫過後的生活及產業商模都有新變化。生策會很早就開始規劃一系列座談會,邀請產官學研代表參與,前三場聚焦在建立關鍵科技、戰備策略思考藥物和疫苗產業布局,本次第四場座談會邀集各醫院院長及指揮中心,共同討論如何彙整台灣感控策略及臨床實務配套,系統性提供國際指引,以及如何帶動周邊防疫智慧科技等產業鏈整合輸出,以強化國際影響力

SARS時,大學校長們聯合聲明提出具體建議,包括(1)中央指揮官由行政院長或副院長擔任;(2)各部會參與;(3)要有地方政府代表;(4)要有24小時輪值的政府官員;(5)要有中央資訊系統報告疫情及下達命令;(6)中心建立統一的SARS管理資訊系統;(7)要有標準作業程序,包括給民眾的資訊。這次COVID-19疫情,以SARS時提出的建議為基礎,指揮中心滾動式調整政策、並透過每天的記者會將資訊透明化公開,達到安定民心、醫院順利運作感控措施、並帶動地方機構配合,讓這波疫情能夠在掌控中度過。


台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

歷經H1N1、SARS的經驗,這次中央應變指揮中心、地方及醫界表現可圈可點。本土個案只有400多例且連續60天零個案,其中多為邊境採檢通報,全國80多家醫院通報收治、重症個案才轉送大醫院,讓台灣死亡率只有1.6%。這次醫界發揮很強的力量,應集各家經驗制定防疫指引,並推動防疫科技發展

目前防治困難點在於沒有好的治療藥物,台灣因控管得宜反而群眾沒有免疫力,需仰賴疫苗開發,但因個案數少而增加國內藥物及檢測試劑開發的困難度,需透過與國際合作加速藥物及疫苗開發


疾管署/莊人祥副署長

這次疫情管控成功因素,主要有兩點:由張上淳副校長帶領的專家諮詢小組隨時掌握並調整病例通報定義,滾動式調整定義、精準追蹤病情發展。另一個關鍵則是疑似病例通報、診斷、治療皆由採檢醫院直接執行,避免單一醫療體系負荷過重;感控措施以實施分艙分流、快速診斷隔離,並擬定機構內疑似群聚現象的介入措施,降低傳播風險相較SARS時高達71%院內感染,這次COVID-19透過公衛導引將病患分散到87家醫院治療,院內感染僅近1%。指揮中心過去較著重在公共衛生層面,希望藉這次座談會了解醫院的創新推展及業界合作面向。


主持人 ─ 生策會/蔡長海副會長

1.各醫療體系配合政策落實感控機制,都有非常好的防疫成效,像入口管制、量體溫、戶外篩檢、掌握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資訊、分艙分流、遠距通訊診療、麻醉科醫師利用影像系統輔助調整插管降低感染風險等。

2.中國附醫因應此次疫情也加速臨床研發及新策略,包括:

  • 引入快速檢測及加速藥物研發:(1)引進CLIA檢測服務、Filmarray快速多病毒分生檢測;(2)參與瑞德西韋(Remdesivir)全球試驗、比爾蓋茲疫苗研發試驗;(3)與長佳智能、微軟、Nvidia合作開發AI應用,包括COVID-19診斷、預後評估、藥物開發、新藥評估;(4)以癌症靶向治療精準醫學觀念引導之抗冠藥物研發,已發現1個FDA核准藥物能有效抗新冠病毒;(5)中西醫整合共治COVID-19;(6)利用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UMSC01)治療。
  • 科技導入開創抗疫新策略:(1)臨床照護:與亞洲大學合作開發機器人技術,用於物資傳遞、消毒、測量生命跡象;(2)檢測技術:與長佳智能合作開發病毒核酸及抗體檢測、X光及超音波檢測肺炎/肺浸潤、生物晶片應用於藥物及疫苗開發;(3)智慧醫療:大數據分析確診患者足跡追蹤傳播路線、AI監測生理數據、人臉辨識、影像判讀、預後評估、模擬藥物結合、3D列印;(4)生物技術:開發疫苗、藥物、生物製劑、細胞治療。

3.台灣醫療照護、防護物資及防疫科技已是國際讚揚,應趁勝追擊,整合各家院所的防疫創新作為及產業鏈,共同打造防疫國家隊、共同輸出國際,包括個人防護裝置、快篩檢測、醫護治療設備、新藥/疫苗開發、Medical AI應用等面向。尤其未來潮流勢必將加速Medical AI於醫療教育訓練、診斷、治療、新藥研發、遠距醫療應用,關鍵在於如何將大數據(big data)變成智慧數據(smart data),轉化為可行可用的數據(actionable data)推展配套策略醫院是這些科技應用的最終使用者,應結合醫療和ICT整廠輸出,建議生策會成立平台幫助醫院和ICT串接。


秀傳紀念醫院/李佩淵名譽院長

1.因應疫情,全球快速導入數位轉型,包括非接觸式照護、遠距醫療、遠距教學、AI醫資普及化、AI 智能後勤管理,未來都將成為醫院內建的一環。在這波疫情中,秀傳導入的創新科技合作包括(1)加護病房使用愛微科體溫貼片;(2)後勤管理引進艾科科技自動門禁系統;(3)與遠傳和威盛共同研發AI醫資系統,導入提示/警訊/預測功能;(4)遠距醫療訓練中心設有模擬器(simulator)及虛擬實境(VR)訓練;(5)與裕信公司合作3D列印呼吸面罩(breathing mask);(6)勤益科大利用秀傳場域,實踐全外氣正負壓病房和微負壓的篩檢站。

2.各家醫院及產業都在這波疫情加速開發,如何策略整合成為可輸出國際的形式與配套,五點建議如下:

  • 視全球疫情發展,積極參與國內外相關展會,如下半年的 Medical Japan、MEDICA,以防疫成果為號召、口罩國家隊打前鋒,依各面向建構主題、組團隊進行團體戰。
  • 期待商務人士解封,擴大全球招商,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除各醫院及廠商攤位,另設置科技防疫專區主題館整合業界、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
  • 各類法規的鬆綁或重新界定,以遠距醫療(包括醫療照護機器人)為例,通訊介面及軟體平台的認可、可接受傳輸生理資訊的認定、感測裝置的設備規格及標準,以及藥物配送的議題。
  • 醫院評鑑的標準宜依智能化的發展有所調整,如護病比、處方藥師比,評鑑標準應考量醫院智能化而調整,才能提升醫院投資智能化的動機、國內廠家方能有更多驗證場域及展示地點
  • 依各部會各類防疫專案之成果,主動給予輔導及協助商化推廣,如穿戴感測裝置、遠距感測裝置、AI 肺炎診斷 (成大、台灣AI 實驗室)、模組化病房及檢疫病房(成大、輔大、勤益),好的技術開發應即時提供輔助協助快速商化。

三軍總醫院/蔡建松院長

1.三總配合CDC指示標準流程,具體作為包括成立應變小組與會議召開、門禁管制、急診專區、防疫門診,參與中醫治療計畫和門診遠距醫療計畫。於急診內化檢疫隔離專區(弱負壓實驗室)、發展擴充式採檢空間以因應突然大量疑似個案、並運用3D列印技術製作防疫面罩提升醫護人員安全。這樣的防疫經驗,我們也積極與國際交流,包括與越南、俄羅斯、阿曼等國進行線上會議討論。

2.在創新研發的部分,國防醫學院預醫所主攻快篩、疫苗和藥物研發,三總較偏臨床與醫材研發,也在此次疫情參與NVIDIA多國多中心的合作開發,匯集COVID-19患者胸部X光醫療影像、整合相關醫療數據,透過AI與大數據運算,自動判讀病患罹病嚴重程度,即時偵測疑似個案,作為緊急醫療上的輔助醫療決策資訊


台北長庚醫院/謝燦堂院長

1.長庚在臨床治療策略包括採肺部通氣保護策略APRV模式、建立呼吸衰竭困難跨團隊照護指引,不需近距離接觸病人插管、減少感染機會;運用生物標記(biomarker)評估新冠肺炎嚴重程度。長庚在疫情之前就已導入智慧科技,智能監測儀表板在這波疫情立即發揮應用,隨時監控發燒病患比例、抗生素使用比例,也可以日期或月份做動態監測。

2.在COVID-19的研發部分,建議應由政府籌組國家隊,整合快篩、藥物和疫苗研發,將好的技術根留台灣目前長庚臨床研發包括:

  • 發現抑制病毒能力達98%的單株抗體:已從3位病患B細胞找到25株抗體,從中篩選出全人源單株抗體、具高度專一性,也已在尋找廠商技轉;
  • COVID-19快篩試劑突破性研發:發現其中1株單株抗體可與病毒抗原競爭冠狀病毒細胞受體,有機會可抑制病毒進入人體;另已有廠商技轉兩株抗體已製作快篩試劑;
  • 治療新冠肺炎單株抗體藥物:其中1株單株抗體具中和病毒能力,對武漢、美國、歐洲、埃及株均有高效。

馬偕醫院/劉建良院長

1.面對這次的疫情,馬偕應變組織HICS架構下的各單位依循中央政策滾動式的調整即時提出新執行策略,尤其重視掌握防疫物資狀況,方能隨時調整物資配給,包括急診篩檢站、負壓隔離病房,以及疫情下屬高風險科別如胸腔科、牙科等,能夠提供更多保障。同時建置「馬偕疾時通」,讓院內人員能夠隨時掌握佈達的最新政策、感控措施、疫情訊息。

2.台灣臨床創新技術及醫療科技具備充沛輸出國際的能量,國際人士來台進行關節置換、肝臟移植、顱顏手術、健檢等以及醫療援助,都是台灣長期輸出國際的醫療成效。而此波疫情,台灣的防疫科技亦受到國際注目,包括先前生策會楊泮池副會長發表「後COVID-19世代的大健康產業發展策略」提及的各項防疫科技應用,以及工研院自行研發的正壓檢疫亭等。建議應配套將台灣頂尖醫療科技如遠距教學、遠距醫療諮詢、智慧防疫科技輸出國際


高醫大附醫/侯明鋒院長

1.COVID-19造成全球化衝擊,CNN認為台灣擁有高品質的全民健保,抗疫成功的關鍵包括及早準備、迅速反應、篩檢/追蹤/隔離、善用數據和科技。在迅速反應的部分,高醫很早就盤點防疫物資確保供給無虞、落實看護實名制登記,以及實施藥品得來速、慢箋預約戶外領藥。在善用數據和科技方面,高醫快速導入傷口照護科技化、非接觸式生理監測用、5G視訊門診/遠距診療,以及透過視訊教學對佛羅里達大學附設醫院、越南震興醫院、印尼泗水科大分享防疫經驗及人才培育。同時,高醫體系也結合產業加速臨床研發,包括:

  • 小港醫院與台積電、普生、益生、神光晶片共同推動快篩
  • 小港醫院攜手鴻海雲高及亞洲灣合作急診人工智慧影像判讀
  • 旗津醫院攜手英華達的全家寶共同強化居家醫療照護。

2.這波疫情經驗,深感台灣應思考可能會面臨哪些藥品短缺,建議應培植本土資材及藥品產業、強化原物料供應鏈,避免資源斷鏈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邱仲峯院長

1.北醫面對此次疫情最快對國際輸出的是醫療人才,北醫防疫專家團進駐史瓦帝尼協助抗疫、透過線上視訊與馬紹爾群島、帛琉等友邦國家進行防疫人才教育。

2.在創新醫療科技部分,北醫大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投入診斷/病程監控/AI研發、探討致病機轉/精準治療、開發疫苗與藥物。已有兩項技術完成廠商簽約:

  • 零接觸防疫科技平台:由北醫附屬醫院為主體,與工研院、瑞得康科技、傳世科技、台灣微軟、宏碁資訊共同開發,照護團隊不須進入隔離病房即可監測病患生理數據、異常數據即時警示;病患亦可透過行動裝置下載App,隨時掌握自己的病程狀況或與醫護人員即時溝通。
  • 胸腔X光偵測系統:與台灣AI Lab合作開發AI辨識X光片,即時顯示肺炎特徵位置及偵測肺部遭受感染之可信度數值,第一代準確率88%。

3.醫療體系應運用科技、鏈結產業,整合相關防疫廠商將創新想法實質化、商品化,建議應整合產學研人才能量、推展運用厚植產業能量、分段輸出國際


成大醫院/李經維副院長

1.COVID-19疫情與SARS最大的不同是全國醫療體系動員,成大防疫策略與各家醫院雷同,成大防疫三部曲包括:

  • 構築作戰實體空間:為落實感控分流,開發可快速建構的戶外作戰實體空間「移動式緊急部署檢疫醫院原型QurE」意涵為Quarantine Units for Recovery, Emergency, and Ecology,採模組化組裝、三天內即可搭建完成單人套房式負壓隔離病房、可無限擴充,醫護與病患動線分離、避免交叉污染,疫期間可迅速提供安全、高品質兼顧病患隱私的醫療環境。
  • 導入智慧裝置:由病患輸入TOCC病歷、以問卷模式自動化生成,降低醫護接觸檢疫風險。
  • 診斷決策自動化:導入智慧臨床決策系統,加速輔助分流病患、大幅減少病患停留時間,整合胸部X光人工智慧判讀系統、導入成大醫院肺炎影像資料、結合中央指揮中心臨床決策資訊,輔助判斷準確性達80%、使病患從檢疫站到判定為通報個案的時間由2小時縮減到20分鐘。

2.此波疫情台灣以衛生所作公正第三者媒介遠距醫療、避免認定上糾紛,應加速法規、補助認定等配套方案,促使遠距醫療落實


台北榮總/黃信彰副院長

1.北榮感控防護除了急診發燒篩檢站、疾病隔離診間,特設立單獨隔離病室留置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等候採檢結果,並專棟專責病房收治,以避免其他主要醫療大樓交互感染。

2.為提升防疫管控,北榮於疫情間快速建置科技應用,包括:

  • 通訊診療系統及通訊診療掛號平台:提供居家隔離檢疫者通訊診療,結合北榮醫端系統,醫生與患者開啟手機App即可連線。為提升遠距醫療使用率,建議相關醫療措施應有適當回饋
  • 住院陪病/探病系統:簡化陪病/探病者TOCC查核流程並落實實名制管控,線上填寫完成即可取得QR code,以節省入院查驗時間。建議未來到院陪病、探病、洽公等人流都可制度化管理,避免人流滯留醫院造成感染。

台大醫院/王亭貴副院長

1.面對COVID-19,台大分成三個層面施行防疫措施 (1)醫療管理層面,分艙分流、負壓隔離室、單人檢疫病室、疫病門診、發燒篩檢站、疫病專責病房、探病原則;(2)資訊應用層面,健康監測通報系統、資訊系統建置開發、線上感控教育;(3)重視個人健康。

2.前述三個層面所有醫院都在執行,應集各家醫院的經驗,共同將感控機制制定成一套固定模式,未來面臨疫情可快速遵循啟動,亦可成為輸出國際的指引,可依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診所等各級醫療體系制定感控指引流程,讓醫療體系及民眾有所依循。

3.各家醫院在疫情期間開發建置或導入既有資訊系統來輔助感控,如台大2019年即開發的「感染管制智慧領航」系統整合了臨床微生物監測系統、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系統、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防疫虛擬門診等功能,也運用在此次疫情。而各項防疫資訊系統各家醫院皆有(如陪病/探病App),應整合各家防疫科技系統,配套擬定防疫整合解決方案,輸出國際


生策會/陳維昭監事長

每間醫院在臨床治療、醫護感控、智慧科技快速導入、創新技術開發,都足以成為國際示範。應整合各家醫院防疫經驗與實證,將臨床操作及感控步驟擬定成為SOP,整合創新智慧科技及系統,配套輸出國際,亦可成為台灣將來面對疫情的最佳指引。


生策會/蔡長海副會長

建議應在12月台灣醫療科技展的場域上,將台灣成功防疫的臨床實務做法、防疫物資及ICT集結演示,並整合醫療、電子資通訊、生醫產業界等供應鏈,和國際連結與合作,增加台灣的商機。

 


延伸閱讀>> 全球抗疫:台灣產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系列四】開發醫療健康數位轉型新市場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