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古今理想國的永續發展挑戰
2021-08-13

⊙陳亮恭/台北市立關渡醫院 院長

台灣位處高度緊繃的挑戰環境,疫情、缺水、高齡、少子、藻礁、跳電與紛至沓來的共機,每個議題都是新聞焦點,遑論同時出現。雖然最近水情與電力議題稍有緩和,但這些重大社會議題像中毒的網頁,持續跳出按不掉的視窗,令人懷疑安居樂業的理想國定義。

東西方哲人都提過理想國的論述,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理想的國家社會需有四種基本德行,包括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而且需要具有哲學教育的政治家帶領,人民的基本需求都得到滿足,社會具有共享與分配的正義,這與《禮運大同篇》的內容相似,孔子描繪的理想國具有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且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特質,這與現代歐洲福利國家的思維一致。

同處亂世的老子在《道德經》卻寫出不同思維,他的理想國是「小國寡民,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是個自然無為、自給自足、世人無貪欲的小而美社會。老子認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國家無須明君帶領,只要不擾民即可。東晉陶淵明以《桃花源記》具體理想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亂世的哲人,嚮往的不是兵強馬壯與財帛豐厚,而是與世無爭的心靈富足,也深刻體會追求強盛與富裕等貪欲是人世混亂的根源。

柏拉圖與孔子對於國家社會提出整體目標,柏拉圖設計明確的政治制度,而孔子強調的是以仁義禮樂教化人民與國君;老子的無為而治、不忮不求需要更高的哲學涵養與德行。今日社會要寡國小民、雞犬相聞不相往來已不太可能,以宏觀思維面對今日挑戰較為實際。

氣候變遷、人口老化、環境汙染是全球的共同挑戰,現象發生的因果關係極為複雜又環環相扣,高齡少子現象便是多重複雜議題結合,無法透過單一部會或政策而解鎖。環境永續、能源轉型、經濟發展之間也是難解習題,而這兩年下不來的梅雨鋒面與過門不入的颱風或將成新常態,沙塵暴與空汙非台灣可以全然掌控,更別說那回不去的生育率與老化指數,我們的生活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也是史上未見的難題。

二○一五年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通過二○三○年永續發展議程,以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為核心,在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面向開展行動方案,以全球觀點設定目標與策略,這或可稱為現代社會中的理想國樣貌,然而各國執行力道不一,明確落實目標的國家多在歐洲。其實永續發展指標的實質推動並不容易,聯合國提出的文字偏原則概念,實際執行面常有多元解讀,基本上還是仰賴為政者的政治決斷。

內政部新近公告台灣的平均餘命續創新高,這代表社會狀態的穩定發展,但今年初公布不健康的餘命也創新高,國人長壽是伴隨不健康壽命的增加,面對這個難以永續的情境,似乎沒有看到有效的修正,搭配今年的超低出生率,雖然全國的經濟表現在疫情下顯得十分強勁,但所得分配的不均更令人憂心。中西哲人對於理想國的描述是一個狀態,但古今的挑戰大不同,除了制定目標,更需創新可行的藍圖與策略,建構新世界的理想國。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