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健康照護資源配置的氣球觀點
2021-09-29

⊙陳亮恭/台北市立關渡醫院 院長

廿年前,英國衛生部出版《國家病床調查》,探討英國醫院病床的使用狀況,發現英國從八○年代起,全國病床數逐年減少,也發現病患住院日隨之下降,顯示醫院在有限的政府預算下,縮短病患住院日提升住院醫療的效率。有點像餐廳在節日分配用餐時間,提高翻桌率增加來客數的概念,只是英國醫院提升翻桌率並無法增加收入,因為英國制度是中央將醫療預算撥付地方,由地方政府以此預算規畫設置醫療服務,此時提升效率是為了解決就醫壅塞,而非增加收入。

整體而言,英國醫院顯著提升服務量能,透過縮短住院日及發展各種替代治療方案(如門診化療、門診手術與居家醫療等),在病患就醫權益及公務預算窘迫間尋求平衡。對於從事醫院管理的人而言,英國這廿年的改變可謂成功範例,在有限預算下活化病床利用,並帶動醫療照護模式創新,減少醫院病床還提高服務量能,這麼完美的故事有沒有盲點呢?

英國衛生部未被漂亮的數字所迷惑,反而進一步分析,病患住院日縮短後,是否得到更好的醫療品質?結果發現,高齡病患雖然成功治癒疾病而出院,但很大比例病患出院後卻入住長照機構,這個結果令人震驚。與美國在中美洲大力查緝毒品所產生的「氣球效應」類似,用力擠壓氣球時,並沒有真的減少氣球體積,只是把空氣擠到其他地方。英國民眾健康照護需求從醫療擠到長照去,更把醫療費用不足的窘況轉嫁到長照體系,表面上政府有效管控醫療費用,但長照福利需求持續增加。

英國衛生部面對此結果有三個可能對策,第一是視而不見,因為費用增加是在長照而非醫療,但站在全人健康的立場,不能以行政制度為由轉嫁責任,自然無法視而不見;第二是回復過去的制度,但伴隨大量醫療費用支出及醫院病床建設,不僅沒預算也緩不濟急,可行性很低;英國政府最終採用第三個方案,在急性醫療與健康返家間推動「中期照護」,讓病患在急性病痊癒但未完全復原前,由大醫院轉至家裡附近的社區醫院,進行積極的復原治療,讓病患健康返家,而非進入長照體系,制度一推廿年,成為英國重要的醫療服務。

台灣民眾的不健康餘命就像一個持續膨脹的氣球,擠壓只將空氣擠至其他部位。不健康餘命的長短受很多因素影響,改善不健康餘命需要全方位策略,不是單一面向的方案與漂亮參與人數就能改善,我們需要全面的宏觀思維,更需要追求有效的導入策略,政策需要民眾有感,更需要具有成效。健保署推出銜接急性醫療的「急性後期照護」,有效減少民眾失能的風險,雖然跨出重要也有效的第一步,在人口快速高齡化的現象下,步伐需要加快,也需要更多、更全面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整合資源與制度設計,而非單一方案。

英國沒有因為長照不隸屬衛生部的行政管轄就視而不見,而是站在減少氣球持續膨脹的立場推出具有整體價值的方案,這是價值觀的體現;廿年過去,英國學者大聲疾呼政府進行第二次國家病床調查。台灣面對持續膨脹的氣球,需要找到進氣的源頭而調整,只顧財務管控的擠壓氣球,恐怕造成氣球破口而破裂,動搖超高齡社會的安全網。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